七歲,也是刺蝟般扎手的年齡。我第一次知道刺蝟是在七歲上學時。哎呀,那竟是刺蝟?
趙小寶他爺是小鎮裏唯一一位中醫,留一副山羊鬍子。我從門縫裏看,整天坐在那間草氣濃郁的藥房裏,四壁滿是藥屜,他像一隻胡蜂坐在幽暗的蜂巢。有一天上學前,我在他家聞到一股誘人的香氣,小寶告訴我,是他爺在煮刺蝟肉。第二天他家西牆上果然多了一張“告示”,釘出一張刺蝟皮。像掛了一疋小蓑衣。

在我們北中原時光,刺蝟是組成黑夜的一部分。
童年夜晚經常赤腳而行,不小心就會趟著一位在忙著走夜路的刺蝟,它立刻縮成一團,謙虛地滾在一邊,讓路。刺蝟的家多設在村邊麥秸垛之下,或舊年的草垛。在鄉村之夜,會看見一匹匹刺蝟在月光裏匆匆穿行,每一根刺上都戳上一顆晶亮的露珠,露珠裏又裝載星星。刺蝟忙自己的事,與他人無爭。有刺亦是自衛。
姥姥說過,刺蝟還是財神,通靈招財。我家養過幾次刺蝟,除了門口濃鬱的刺蝟尿之外,並沒有見過它招寶進財。後來鬧鼠,乾脆就讓刺蝟捉老鼠,未見具體成績,又未見老鼠;說嚇跑老鼠更準確一些。
刺蝟靈異,可以把地洞一直打到地心裏,打出地漿。或掏出震源,破壞地震。我經常這樣想。姥姥給我講刺蝟逸事,說刺蝟上樹,落棗,再下來,打滾,刺蝟皮上便沾滿一顆顆棗子,就滿載而歸,夠它們一家老小吃上一個冬天。講的肯定是童話。在鄉村釋夢裏,一般夢見刺蝟,次日必定發財。即使炒股也不在話下。想起現在有的股市竟像一團刺蝟,抱著扎手,扔不捨得。
北中原還有一種制花饃的風俗。每年到春節前,姥姥都要領著我們蒸“花饃”“花糕”,蒸的有面蟾蜍,面蛇,其中最多是面刺蝟。面刺蝟肚裏裝幾顆紅棗,用綠豆作眼,嘴邊再銜棗瓣,最後用剪刀在上面剪出一根根鋒利的面刺。但遇熱必化。
出於少年時代惜物情感,我至今沒有吃過真正的刺蝟。它讓人想起一種競爭中的尷尬,北中原有一個歇後語“狗咬刺蝟,無處下嘴。”就是說的這種窘相。後來,一個食客告訴我另一種刺蝟的吃法:用泥巴裹著刺蝟在火上烤,待烤熟後連泥帶刺一起剝掉。就像烤一隻紅薯簡單。有一年我在廣州餐館,他們關愛我說“上一碗刺蝟湯吧。”我就立即如坐刺蝟,急忙謝絕。
可見世上那麼多關注刺蝟的人,並不僅僅是為了一張刺蝟皮。

刺蝟喜靜,獨處,怕光,避喧,晝伏夜出,行動遲緩,有點像國際作家創作坊和國內作家創作高級班學員的習性。
我們家鄉的刺蝟對大地充滿認同感,它經過田野每一種有氣味的植物,就會立即嚼咀後塗抹到自己的刺上,讓身體儘快保持當地氣味,以便像作家寫文章一樣,講究前後文風一致。它在月夜披著自己那一方嘩嘩響的蓑衣,穿越夜霧裏的鄉村公路,為昆蟲、草根,果實,生計奔忙,這“鄉下小地紳”從不計較未知的後果,狐狸,貓頭鷹都是刺蝟的天敵,無論天上地上,都在暗處跟蹤、關注、籠罩,而更大的天敵是人類日新月異的現代化進展。在縱橫交錯的光柱裏,它張惶失措。刺蝟往往被夜行穿梭的車輛軋死,我經常看到鄉村公路上留下一張張輾碎的刺蝟皮。像暗夜殘花,像公路上一面面不和諧的補丁。

刺蝟在文學作品裏偶爾出現幾次,多與寓言有關。李時珍說,刺蝟能跳入虎耳朵裏,置虎與死地,刺蝟卻怕聽鵲叫,見鵲即自仰腹受啄。鵲叫一如蜜語。我分明看到李時珍一邊開藥方一邊在講故事了,為了讓患者心情輕鬆。
刺蝟與狐狸處世風格不同,狐狸是千變萬化的智者,擁有千招。刺蝟是以不變應萬變的仁者,十招鮮不如一招靈,刺蝟一輩子就用一招,它不學有術。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刺蝟的屁股同樣摸不得。人類就喜歡摸對方的屁股,唯獨不喜歡自摸。這是人不如刺蝟的一點。
刺蝟取暖的故事,是講萬物生靈必須懂得距離之美之妙。這是兩隻刺蝟多年來友誼能永遠保鮮未鬧翻臉的原因,不至於因思想路線不同最後分道揚鑣。克有鮮終。
狐狸這一生知道世間很多秘事,常懷有心事;但刺蝟只知道一件大事。刺蝟的理念是把複雜的世界歸於簡單。刺蝟從不囤糧,冬眠就像睡一覺那麼簡捷。
我更喜歡刺蝟的笨。幹自己的事,不妨礙別人。有一年雅興忽起,要給自己書房起一“芳名”,篩選掉許多,最後我想叫“刺蝟堂”。上口,亮堂。就要讓名人題字。
給開起名預測公司的一位高人一說,他一愣,以為耳朵出了毛病,“啥?侍衛長?”讓人以為我刺人後還想耍聰明。畢業于名校的媳婦也反對,以為這是一種拒世的象徵。
後來我只好撤去番號,我想這等好的堂號應該留著,讓魯迅、柏楊、李敖這類大家把玩吧。雜文家掛這堂號肯定避邪。
在北京著名的“798”藝術工廠,那一次正好趕上一場一家美髮公司的聚會,我榮幸接觸幾位先鋒前衛藝術家(實際他們作品沒有他們外形“酷”),剛見面我就暗笑,那一刻竟想打個鄉村呼哨,原來整個舞臺上那髮型就是照著刺蝟留的。城市藝術家在模仿我們鄉間刺蝟。

一直我就知道,在我周圍一定藏著許多匹刺蝟。刺蝟依然披著一張張蓑衣向前獨行。
去年秋末,我在太行山裏小住幾日,一天在山路上,看到一個山地少年擔著一個籠子,在轉彎處支杖稍息,籠子裏一共五隻刺蝟。山地少年說是山刺蝟,自己捉的,要送山下飯店,如果我一共能出一百塊錢就賣我,不再下山,要不是交學費用錢急,在山下一張刺蝟皮都能賣到四十元。
“叔叔你不知道,山刺蝟比山下的刺蝟好,山刺蝟肉壯陽。”
這常識我真不知道。莫非這孩子也看出我的腰虛?現代資訊能如此發達?
看著籠子裏驚恐的刺蝟,又看看眼前鎮定的少年,我猶豫後還是帶籠買下。可是五隻刺蝟對我實在無用,我也不想一隻一隻補陽。提著籠子上山后,我看那少年遠走,四周無人,悄悄打開蓋子口,就看它們的造化了。刺蝟交頭接耳,猶豫一陣,一會兒一一消失,輕鬆得像五片葉子落在山林。山下牆上少了五張刺蝟皮,山上肯定多了五隻或不止五隻的刺蝟。
晚上我住的那家主人聽後,擊掌歎道,刺蝟肉倒不好吃,只是可惜了那五張山刺蝟皮。

恍惚趙小寶他爺在門縫裏坐著。記得小寶他爺當年說過,刺蝟皮又叫異香,還叫仙人皮。我一直記著。我七歲時見到牆上第一張刺蝟皮像一張廣告,三十多年之後,我才讀到一首《刺蝟皮之歌》,我整理父親的藏書,是《藥性歌括四百味白話解》裏的一首。比我的詩寫得都好。
歌曰:
刺蝟皮苦,
主治五痔,
陰腫疝痛,
能開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