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9)-

懷念從前下霜的天氣,早起上學秋風初起緩緩習習。樹樹黃葉隨風飄颺,楓葉也不甘寂寞恣意的泛黃放紅。連朝招來的濃霜壓低枝頭,黃葉舞秋風翩翩起舞,斯情斯境如今難得一見。

翌日晨起披衣外出散步,喜見薄霜覆草,在晨光暖陽照射之下,晶瑩剔透,閃閃生光。於是引起我的記憶倒帶,回到童年秋霜起霧之日的情境。每天早上打著赤腳上學,腳踩厚霜一路沙沙足音之迴響,聲聲傳送出老遠地方。

途中若是單獨行走,背後的沙沙迴響聲音,總會使人不舒服的回頭。以為身後有人在跟著一般。金色的秋天,蕭瑟的秋天,不禁讓我想起天真可愛的五柳先生。此公不為五斗米折腰,卻是時時為五斗米而奔波。

他原以為辭官之後,天天可以過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閒日子。豈知殘酷現實之生活,竟然與理想相差甚遠。最後。他不得不踩踏著板橋霜跡,為能取得裹腹之糧草而努力。

在老祖父的書房附近,它是一片廣闊的花圃。老人家為展現自己的風雅,就在花圃內栽種四季應時之花草,因是之故,小小一座花圃四時之花輪放不休。由於眾花之輪放,秋霜叫曉的日子裡,晨霜鋪滿花圃內的花花草草。致使它們附近的草皮染上一片晶瑩,而讓花草之美麗襯托得無所不在。

隨手撿拾一片落葉,霜滴沾葉透亮耀眼。此時,您將發現秋霜使那葉片,顯得生機蓬勃神韻萬千。而秋霜覆蓋草地,清風引來沙沙之音響,滿足人類之聽覺享受。暗夜上弦月高掛天際,朗朗青光照射道霜降之處,幻化成銀龍臥冰之姿,加上秋風微拂而過,簌簌音響連綿不斷,天地一片融和而妙音頻傳,

是誰說霜秋寂寥,誰又說秋霜無聊?不少人以為霜露從天而降,其實不然,這都是觀念上的錯誤。氣象學的註解,霜露乃地面水氣之凝結。城市難得一見霜景,單憑文章之敘述便以為霜是從天而降之物。

曩昔山村遇上霜降時節,山坪斜坡上,以及通往學校的小路旁,還有郊野間的草叢上,甚至於後龍溪的沙埔上,所有的芒草根部草叢中,觸目所見一片白花花的晶瑩。

待至太陽高昇天穹,滿地的霜露儘散,芒花恢復輕巧身態,就在秋風推拂之下,形成了連綿之白浪,滾弄直抵無限遠處。台灣的颱風很多,進入霜降之後逐漸消失。故爾閩南話說:「霜降風颱跑去藏」,正是因應這種情形而產生之俗語。

霜降節氣一到蘿蔔正是收成開始,老祖父常說:「霜降蘿蔔最對時。」家中人人都愛吃「水蘿蔔」(客家泡菜),因此一到霜降之日,老祖母便會下令家母與啞姑幫忙醃漬水蘿蔔。用來醃漬水蘿蔔的主角,它們是一種名稱叫做「金嬌仔」或「雪蔔」的品種,它們都是二期水稻收割後的間作植物。

昔日我家擁有十餘家佃農戶,每到蘿蔔收成時期都會挑送過來,好讓我們可以即時醃漬。老祖父曾留有一首「霜降送友詩」,詩云:「觸目黃葉舞秋風,霜降陌路喜相逢。人間難得知心友,秋歌輕送明月中。」此詩寫在摺扇內,搬家之時不知遺落在哪裡?

在我的記憶裡,霜降開始天氣漸冷。當時家窮只有過年才穿鞋子,每天上學都是赤腳步行到學校,霜降踩霜到學校習以為常。因此,我對踩霜行走之印象極為深刻。第一腳踩踏到冷霜上,冰冷之氣從腳底直竄腦際,腦袋裡一片空白。

就在冰冷凍腦之時,快速踩出第二步第三步,步步緊湊不歇,越踩越為習慣,再下來就不覺得寒冷了。曾經有人說過台灣平地不見霜,可是在下鄉居苗栗公館鄉之福基村,亦曾寄居銅鑼外婆家,前前後後都曾踩著霜冷上學校,所以,我對這種說法甚感存疑。

霜降是秋天的最後一個節氣,緊接而來的是「九降風」之光臨。這種東北季風起吹之時,它就是山村農作物豐收之前奏曲啦。清霜秋露與霧淞,披上紅葉又是一番景緻,山村人們都很歡迎它的光臨。

秋去冬來時序一成無變,冬日暖陽懶懶的橫照過對面山崗,雞鴨在竹欄內已經不安份起來了。牠們鼓勁聒噪,從竹欄裡傳出呱呱咯咯的叫餓聲。母親心疼牠們,立即送些食物過去滿足牠們的要求。

門牆外面北風吹得起勁,上班的人們,個個緊縮著身子拉起衣領,希望藉著它來擋掉一些寒意。步行匆匆,快速閃過,就連老芋仔的三輪車,它的鏈條也因天寒,發出嘎吱嘎吱的哀叫聲。冬風的威力發揮到極致,天寒地凍難受至極。

地表生物在寒冷來襲的時候,它們會盡量的減少活動。很多植物因為結構關係,也都紛紛落葉或是變色。動物休眠已是習慣,我們將此行為稱之為「冬眠」。候鳥成群結隊飛到較為溫暖的地方過冬,牠們還會在過冬的地方,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

這些行為都是自然界的定律,年年如此,歲歲如斯。然而,今年的冬天一直是和暖天氣,大自然的秩序都被弄亂了。往年時序進入小雪,天氣已經冷得不得了。今年大雪都快渡完,日日依舊艷陽高掛和風習習。

陽光照射到廂房的角落上,影子被拉得長長,就像是夏天的辰光。最可憐的是那些販賣冬衣的地攤與店家,倉庫堆滿批進來的冬衣手套與外套,因為冬陽暖和而無法開市。眼見冬季已過去一半有餘,不禁為即將到來的春節感到失望。

好不容易寒流經過,卻只短短兩天罷了,剛剛搬離倉庫的貨品,馬上又得費力搬回去。而這一出一進之間,道盡看天吃飯人之辛酸苦楚。在寒冷的冬天裡,萬物蕭瑟過冬而掩旗息鼓,它們停止了大部份的活動。

不過有不少的鮮花。卻在此時正旺盛的開花。據所瞭解,除了大家都知道的梅花之外,其實還有一些奇它的花兒不畏嚴寒,它們正努力的在寒風中綻放。那麼在冬天裡開的花還有哪些呢?

在冬天開放的花朵有冬梅蠟梅香梅,它們前後放花,還有桃李櫻花,白花紅花粉紅花錯落雜陳。山茶花之花姿豐盈,色彩萬千,外觀端莊且高雅,它是中國傳統名花之一。冬日之花不在少數,而它的花期因品種不同而有所差異。

一般而言,它們的花期從十月起至翌年四月之間,在此期間幾乎時時都有花兒開放。而蘭花在此期間似乎一枝獨秀,就連墨蘭與蟹爪蘭也趕過來湊熱鬧。昔日老祖父在書房靠窗處,親手養了數盆蟹爪蘭。這幾盆蟹爪蘭之花色各自不同,有紅有白還有粉紅與黃色。

老祖父特別鍾愛黃花,因為黃花開得最早同時還帶有幽香。黃花之幽香似有似無,尤其是在早晨綻放之時,整個三坪大之書房都充滿香氣。那年黃花蟹爪蘭枯萎腐爛,老祖父努力的挽救,可惜回天乏術,老祖父為此還悶悶不樂長達半年。

約模兩年之後的春天,老祖父臥病在床,時時還會提念那盆黃花蟹爪蘭呢。冬季天氣雖然寒冷,尤其山村因為地勢屬於漏斗型,冷風從後龍溪谷往內灌,因此,山村之冬更是酷冷難受,而這種冷法遷離山村後感覺更深。

冬季來臨「補冬」成為時尚,故鄉之補冬與城市稍有不同。因受地利之便,山產補冬成為流行。有錢人家平日殺鵝宰鴨習以為常,但到補冬則是以果子狸或鹿肉為主角。窮苦人家家徒四壁兩袖清風,能有狗肉補冬已經不錯。

偶有果子裡捕獲,賣錢比補身子還來得實際。城裡人的補冬食物花樣繁多,薑母鴨麻油雞或果子狸或羊肉算是大宗,而四神八珍或十全大補極為平常。隨著歲月之推移,時光進入廿世紀八O年代末稍,台灣經濟起飛之後,家家經濟狀況大為改善,日常生活天天如同過年。

由於人人營養充足,補冬淪為形式,因此就無人特別去重視它啦。至於人們對於冬季來臨,他只表現在穿著上罷了。古早之皮裘毛袍或長袍馬褂無人問津,倒是一些所謂的新創,甚至奇裝異服成為主流。由於這種有趣的變化,冬季服裝也就成為五花八門的世界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