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生活思想起446-斗六美食炊仔飯』

  我私人的看法,古早的徵兵制度是個不錯的兵役制度,可惜現在改為募兵制度之後,過往的軍中生活就只成為老年人回憶的素材。記得當年的社會氛圍十分單純,「入伍當兵」被認為是每個年輕人之人生必經過程。如果沒當過兵的年輕人,在當時無論是婚姻,或者要就業都非常困難。因為當時的社會觀念裏認為,沒有服過兵役者,其人身體必有毛病。

  至於職場上則被認為,沒服兵役之年輕人心智不夠成熟,對於任何工作都無法勝任。我的軍役兵種屬於空軍,飛虎119梯次是我的入伍編序,在北港訓練中心接受基本教練。原本我們接受閱兵操槍訓練,準備參與當年國慶大典之時表演。然而事有湊巧,當年開始停止閱兵活動。我們受完訓只好立克分發,我與多位雲林籍同梯在水上機場待命,等候船期好去金門下部隊。

  當時有位斗六班兵與我同一格臥舖,此君木訥寡言,但是談到他家鄉斗六小吃,他就會說個沒完沒了的。在其多種美食之中,肉丸與炊仔飯經常是他重要的推薦主角。肉丸常吃不覺稀奇,倒是「炊仔飯」引起我的好奇。某日,我們大夥打完籃球之後,在球場附近一家冰店吃冰休息。我請客並要求他介紹一下,他常掛在嘴上的故鄉小吃「炊仔飯」。

  萬沒想到,這傢伙得了便宜還賣乖。但見他好整以暇的對我說:「炊仔飯是家鄉經濟不好的年代,老百姓家中一種省菜的吃飯方式。吃法是將飯菜混裝一碗一起吃嘛。」他說話本就慢吞吞的,一句話老半天才說完,再吃一口冰後接著說:「當時家家如此,戶戶這樣吃法,誰知後來它會變成故鄉獨有之古早味呀!」他說:「其實,炊仔飯有點像筒仔米糕,又有點像是滷肉飯。」

  稍停他又說:「它的原始做法是將剩飯與剩菜裝碗,蒸熱過後將它倒覆在盤子內,然後澆上醬汁或肉燥一起食用。因為它需經過炊蒸之手續,所以,家鄉人就將它稱呼為炊仔飯啦。」退伍多年以後,某次我與朋友南下驗貨,車子經過斗六恰好接近午餐時間。於是我提議就近找家餐廳填飽五臟廟再走。朋友將車子駛近中正路,遠遠望見一個炊仔飯的店招。

  這時我便告訴朋友,今天的午餐就吃炊仔飯吧。朋友把吃停好,三人走進餐廳,店面不算很大可是窗明几淨入眼清爽。這家的炊仔飯的擺碗方法,先將佐料舖排於碗底,再將白飯倒入壓緊,接著將它放進蒸籠內上蒸。大約經過十來分鐘的熱蒸,店家熟練的將蒸籠內的晚飯拿出,輕敲「扣絡」一聲,一個半弧形飯糰出現盤內。這碗炊仔飯的飯上有肉鬆,醃瓜,蛋絲與青綠色的豌豆仁,

  店家熟練的在飯上清澆醬汁端上桌來,說聲請慢用便又忙碌去了。依照我的吃食習慣,我先用筷子挖口飯試吃,這口米飯送入嘴咀嚼幾下,感覺它Q彈可口,滋味還帶點米香。不油膩還蠻順口,這是我對它的第一印象。總體而言,炊仔飯的口感與滋味還算不錯啦。友人問我怎會知道斗六有這種美食?於是我便將當兵獲得之訊息全盤告知。好東西必與好友同享,網友們大家就一起來分享吧!

  .PS: 雲林斗六市係屬縣轄市,她是傳統色彩濃厚的城市。她雲林縣治,政經,文化,教育與醫療中心。境內擁有許多歷史性之古建築,以及日據時期的史蹟。「斗六門」是該市得地標,相臨太平老街。由原先之園環改建,晚上每小時有水舞之演出,並且播放音樂提供市民欣賞。其原址最早是六媽祖廟,日本政府推行市區計畫,因此將廟遷怡改建園環。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