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我想講唐朝的安史之亂和明朝寧王叛亂,兩個朝代的事件得比較。由於這是一篇有關軍事謀略與歷史故事的文,可能比較沉悶,不喜歡歷史的網友請慎入。
@安史之亂是一件歷史的大事件,概略來說,就是唐朝的四個軍區司令之中,有三個軍區在安祿山與史思明的策畫下,發動了叛亂,而剩下的一個軍區司令郭子儀,兵力遠比叛軍少,只好跟唐朝西北及西域的幾十個小國借兵,以十萬的雜牌軍部隊,打敗了安祿山與史思明的三個軍區的精銳部隊,然後平定了叛亂。
@在司馬光所著的資治通鑑中,唐朝中興皇帝,唐肅宗李亨的軍師李泌,曾經提出,不要和安祿山三個軍區的精銳部隊,正面硬碰硬決戰,而應該把唐朝政府軍分成三部分,一部分直攻安祿山叛軍的老巢「范陽」(今北京市),叛軍為救老巢,就會急著從長安洛陽撤兵,這時另外兩股唐朝政府軍就堵住長安和洛陽之間,東西兩個出口。
@如此,已攻占敵軍老巢,並收繳敵軍擄掠的大量金銀財寶,可使敵軍士氣低落,急著回老巢而無心戀戰,而堵住長安和洛陽的東西出口,則可以關門打狗,敵軍逃往東,就打他西邊的背後,敵軍
逃往西,就打他東邊的屁股,這樣既讓敵軍士氣低落,又用運動戰不斷打擊騷擾敵軍,到時安祿山手下的精銳部隊,就會大量的逃亡或投降,不久,就可以在犧牲最少唐朝政府軍的優勢下,平定安史之亂的亂事。
@但是唐肅宗覺得長安和洛陽之間,是唐朝的精華之地,全世界的富人和財富都在這裡,如果在長安和洛陽之間,對安史叛軍關門打狗,叛軍會狗急跳牆,破壞燒殺長安和洛陽兩個京城,唐肅宗捨不得長安和洛陽的財富,所以否決了軍師李泌關門打狗的高超戰略。
而李泌和郭子儀,只好按照唐肅宗的意思,率領十萬各蠻族小國的雜牌軍,和安祿山的精銳部隊,正面硬碰硬的決戰。
@之後安史之亂是被唐朝政府的十萬雜牌軍平定了,但是一路硬碰硬打硬仗的結果,使得華北地區的大小城鎮破壞殆盡,據統計,安史之亂之後,唐朝死亡了三分之二的人口,世界少了四分之一的人口。可說是一場人命損耗的大浩劫。
@唐肅宗否決軍師李泌的關門打狗戰略,可說是造成唐朝百姓死亡三分之二的原因之一。唐肅宗一時貪戀長安洛陽的富庶,不捨得在這裡關門打狗解決叛軍,造成了長安洛陽之外,整個華北郡縣死了三分之二,好幾百萬的百姓,唐肅宗可說是為了自己的私心,害苦唐朝百姓的禍首之一。
@而李泌的戰略雖然不被皇帝採用,卻在一千多年後的明朝,被領兵平叛的王陽明所採用。當時寧王叛亂,有十萬的山賊水盜之眾,叛軍凶狠,勢力龐大,連北京城的明朝官員有好多,都收了叛亂的寧王的錢,準備寧王叛亂成功之後歸順的,可見當時寧王的叛軍之厲害。
@而王陽明臨時在幾個月招募了十萬義勇軍,戰鬥力能否和寧王叛軍爭鋒,是一個大問題。而王陽明作戰的第一個策略,就是趁寧王叛軍離開老巢南昌,攻擊安徽省時,直接趁虛而入佔了寧王的老巢南昌。
@寧王知道老巢被王陽明的軍隊佔領,急得南撤,要回救自己的老巢。這一開始的心理戰王陽明就贏了,讓敵人驚慌失措的南下撤退,而王陽明的軍隊以逸待勞,在婆陽湖水戰中,將寧王打敗俘虜。
@面對強於己的敵人,先佔了他的老巢,讓他為了救自己老巢的糧草和金銀財寶,驚慌失措的回撤,然後在敵人為了救老巢,驚慌失措又疲累的情況下,一路偷襲圍殺的運動戰,如此,就可能可以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打勝仗。
@一千多年前,唐朝安史之亂時候的軍師李泌,所不被採用的戰略,在一千多年後,被王陽明採用,達到以臨時組成的雜牌義軍,消滅訓練已久的寧王叛軍的目地,立下了不世之功。
@比較了唐朝安史之亂和明朝的寧王叛亂,覺得李泌的戰略可能是正確的,由後世王陽明採取李泌類似的戰略,成功達成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目的,可以驗證到,軍師李泌的先佔安祿山老巢,再關門打狗的戰略,是一種正確,而且可以減低軍隊和人民傷亡的絕佳戰略。可惜唐肅宗因為皇位不穩的政治原因,以及捨不得長安洛陽財富的私心,致使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被拖長,傷亡被加倍。
@面對國家危難,需要勇氣,更需要智謀人才的建議,但是領導者有沒有接受智謀人才的度量與眼光,就見仁見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