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之羽

每日以投稿一篇為限

版主: 綠豆林宇軒謝予騰黃木擇非白袁丞修










宿













穿







 






















2004/5/30

----------------------------------------------------------------------------
^^
http://city.udn.com/v1/blog/index.jsp?uid=LiaoLiangYu
廖亮羽 寫:








宿













穿







 






















2004/5/30


小亮好:

這篇詩句的顏色是不是也可以說是在營造一種後現代的感覺呢?
每次只要我一看到後現代就要去查辭典,
但是,查完很快就忘記意思了,
實在不知道要怎麼把它用很容易的方法記起來啦!
真是頭痛!
說不定小亮有比較好的方法讓腦筋簡單江可以記住哩,
頭大中 (無力感) 。

看見詩題,免不了就想到形而上,
我記形而上的方法是想到村上春樹說的甜甜圈的那個洞,噗!


         江江
山貓安琪 寫:
小亮好:

這篇詩句的顏色是不是也可以說是在營造一種後現代的感覺呢?
每次只要我一看到後現代就要去查辭典,
但是,查完很快就忘記意思了,
實在不知道要怎麼把它用很容易的方法記起來啦!
真是頭痛!
說不定小亮有比較好的方法讓腦筋簡單江可以記住哩,
頭大中 (無力感) 。

看見詩題,免不了就想到形而上,
我記形而上的方法是想到村上春樹說的甜甜圈的那個洞,噗!


         江江

呵江江^^這首詩用這顏色純粹是因….我想玩一下灰色調搭配別種顏色的效果(XD)
哈 沒想到形而上可以這樣記啊甜0甜0圈0洞0

這首詩是寫給我大學時的哲學老師向她致敬的
她的名字裡有個<鏡>字
所以說對世界觀察了解很透徹的她是這世界的一面明鏡我的明鏡
在她的課堂上學了基礎哲學與許多當代思潮
她在碩士班的課開了一系列後現代思潮論述
那時剛學習到很受吸引
就放入詩中

但對有些哲學家或文學家來說也可能認為我用得不當也說不定
那是因為這是一個還無精準定義的思潮
因為應用的範圍廣大
涉及藝術界建築界文學界戲劇界
曾經有人作過一些很認真的研究
所謂後現代思潮
究竟有沒有一些共同的特色
由此
得到的結論是
後現代這字眼的的使用非常廣泛
從房子怎麼樣裝飾以至到一個大的理論的建立
都可以用後現代來描述它
換句話說
某種房子的裝飾可以稱為後現代
某種哲學的思維方式或社會問題也可以稱為是後現代
如此列出來可以列出五十幾種特色
由此得到的總結是
後現代不一定有共同目標的運動
也不是一套成型或一致性的理論

所以我也只能用我淺薄狹隘認知的學過的<後現代>跟江江介紹我所認識的後現代
但不一定是正確無誤或眾所公認的標準解釋
但我覺得這背後帶出的文化影響現代人甚鉅
跟你在這稍微聊一下
應該跟我們寫探討都市城市的詩文還滿有關係的
其實用淺顯的文字一層層推下去
你就能很容易明白了
但只是用於解釋說明上的字數會用得比較多
你要花點時間看就是了

勞思光老師在他文化哲學講演錄中
對後現代思潮有簡單明瞭的解說
他認為「後現代」這字眼
表面上看
容易讓人聯想到一段時間
如在某段時間之後
但事實上它並不指涉一段時間
我們只能把這字眼視為一種比喻
後現代這觀念最早出現在藝術界/建築界
指的是一種風格
這種風格就是不遵守一般的建築框框
而以另一角度來設計
把它稱為後現代
意思是離開現在的規則
這字眼後來被應用到哲學界

所以我們現在只能運用後期維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的觀念來總結後現代的特性
家族的類似性
就是指一個連續體
例如A與B在某方面相似
B與C又在另一面相似
C與D又在其他方面彼此相似
家族性的相似點並不在一個固定的東西上
從這點看來
我們就可以這樣說
若要對後現代思潮作一個全面的敘述是很困難的
但它具有家族相似性
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是<對文化進化論的不>
十九世紀的歐洲人相當樂觀
他們相信進步的觀念
並以此來代替中古以來的信念
要是依照教會正統的內部理論來講
基督教對世界的理解其實是很悲觀的
近代文明興起
使我們從被施了咒的世界中解放出來
韋伯說的解咒有正面的意義
因為他是相信進步的

但後現代思潮卻不信任這點
某些後現代的作家
曾這樣質問:
西方文明從啟蒙運動以來
一直都肯定理性
但這種肯定究竟帶來什麼後果呢
在這麼文明的世界中
竟會有希特勒的大屠殺
這在很野蠻的世界都不曾發生
因此令人難以相信世界是越來越進步的
他們由此質疑歐洲文明所主張的重人道重理性的價值理想
在理論層面
對科技文化的質疑
不只見於後現代的思潮
從十九世紀末年到二十世紀初年現象學派的胡塞爾、海德格
都對科技文化表示抗拒
他們認為
科技一方面增加了人對於外界的控制
但另一方面也使得人喪失了自主性
因為將「人」看成一種「物」
「人」便也成為控制的對象了

第二點是<對絕對單一的系統之排斥>
這種想法背後所假定的就是多元性
這透露了非常明顯的解放意識

第三點是<對於理性功能的懷>
從康德到黑格爾
都很強調理性
其後叔本華強調人的情意
尼采則很明顯的否定啟蒙運動以來理性的觀念
若就哲學史而言
他們都不算是哲學上的主流
但這種反理性的思想去到後來影響就越來越大
這是因為它們與後現代思潮的趨向相同
像德里達、傅柯都很明顯是反理性的
哈伯瑪斯是肯定理性的
他曾說過:哲學永遠是理性的守衛者
因此哈伯瑪斯很明顯是反後現代的

我們不能對後現代思潮作一精確的定義
但我們可以把上三點看成是後現代思潮的家族相似性

單看後現代的表面意思
會以為後現代應是比現代更進步一點
這種想法就是認為後出的東西永遠比之前的東西強一點
但相信進步正不是後現代思潮的信念
整理後現代的想法
得出的唯一結果就是「信心之喪失」

以上是文化哲學上對後現代的看法

我自己是覺得後現代衍生出的概念相當多
但「信心之喪失」應是在整個人類文化上心靈上影響最大的
牽連到藝術上戲劇上文學上進而深化到我們現代人思考裡
最明顯的是崇拜英雄主義的瓦解
許多各式不同於以往英雄主角的沉倫者頹廢者萎靡者主角出現
他們可能不再有令人欽羡的職業甚至是罪犯
也不再有願景或具明亮的未來
但這種新式主角也受到認同或崇拜時
這種沒有明天期待或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現象就以各樣貌席捲社會各層面了

以上就是我對後現代的小小了解了
覺得這一些概念對現在的文學跟創作都有密切關連
所以囉哩吧嗦跟江江哈啦這麼多了
這次就不須記甜甜圈那個洞
記得後現代「信心之喪失」就掌握到了大要啦

祝江江後現代中秋後現代烤肉後現代快樂^^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