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30年的中国事 -- 1993:新风格新气象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連載小說每日請勿超過三章節

版主: 跳舞鯨魚ocohSianlight星心亞Azure

93年的上半年,是我彩霞般绚丽的初中生活的最后半年;93年的下半年,是我如白水一般平淡的高中生活的头一个半年。转变风格之大,让我很不适应。这一年,因为头年春天的讲话,改革加速了,很多新鲜玩意进入我们平民老百姓的生活,有些是美好的回忆,有些是迷失的彷徨。这一年,还是江三代登基之年,从他开始,中国的政局运行出现了巨大的转变,台前幕后人物在中国政坛上所占的比重彻底翻转,台前的越来越强壮有力,台后的越来越虚弱疲乏,老人政治就要结束了。

绚丽的初中生活只剩下了最后半年,就是最调皮的学生也开始埋头苦学,因为半年之后就是人生的第一次跨越 --中考。那时候,最好的10%的学生能考取初中中专,其次好的30%的学生能考取高中,剩下的60%的学生要么选择换个学校复读一年,要么选择就业,一个只有初中毕业水平的孩子就业是很艰难的,所以,大家的目标就只有那40%的名额。我是坚定的报考高中的,这让我的班主任很不爽,他曾经不止一次的让我考虑考虑报考中专,甚至还要求跟我父母面谈。他说上了中专仍然有很大的机会考大学,相比高中,初中中专的风险要小的多。但是我的另外两个老师,我最喜欢的语文老师和非常喜欢我的生物老师同时也是我小姑同学的弟弟,则劝我考高中,上正儿八经的大学,他们说,上大学是人生巨大的转变,不上是要后悔的。后来的结果证明,语文老师和生物老师是对的,而班主任纯粹是忽悠,据说每考上一个中专的学生,他是有奖金的。其实他也是大学毕业,难道会不知道大学跟中专哪个更好?这点让我很耿耿。

班主任其实也是很器重我的,不止是在学习中。每年的春节,我记得他都要我传话给我妈,帮他买几条香烟送人。那时的老师,师德还没败坏到现在某些人渣老师的地步,至少每次我把香烟拿来班主任都是付钱的。之所以要我妈帮忙,是因为那个时候每到春节,香烟就成了紧俏商品,需要凭证购买,凭证叫做烟票,而那个时候这样的烟票还是很难搞到的,除了烟草公司的员工。我记得每到春节,我妈的烟草公司同时也是烟草专卖局都要印制大量的烟票,在社会上分发,另外每个员工也会获得若干这样的烟票。到了最接近春节的几天,会有无数的人蜂拥到烟草公司买烟,这时候烟草公司就变得戒备森严。购买香烟的人只能在大铁门门口排队,交出烟票和钱,拿走想要的香烟,二者缺一不可。需要烟票的多数都是高档香烟,专门用来过节送礼用的,低档香烟随便买是不用烟票的。当时的烟票紧张到什么程度,有个小事可以说明。每年,都要有至少两个人监督,销毁所有收回的烟票。有一年烟票销毁后,装烟票的纸箱照例当废品给了传达的老大爷,结果没想到,纸箱的缝隙里残留了不少烟票,于是那一年,老大爷的传达小屋成了热闹的地方,经常有人领一瓶小酒,去换几张烟票,老大爷那年因此高兴的多喝了不少酒。

那时候,烟草公司是个很让人羡慕的地方,因为他们吸烟几乎是免费的,这是因为他们可以买到一种非常便宜的白皮香烟,外包装都是白色的没有任何图案,通常都是正常的包装纸反过来包装,之所以这样包装是因为这些都是些残次品,不能公开销售。但是,其实很多这样的残次品比正品味道还要好,所谓残次品只是一种借口,其实是变相的内部福利。不过也很奇怪,烟草公司的员工吸烟的并不多,不知道是为什么。

初中的最后阶段,我们学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刚上初中的时候,校长提出我们要建设公园式的学校,那时我们县连公园都没有,别说公园式的学校了。不过让人想不到的是,不到两年,这个梦想就实现了。我们学校在缺少资金的情况下,真的变成了花园。不光是新增了一座教学楼一座试验楼,而且还修了一个不小的花园,里面长廊绿蔓,花前月下,很适合小恋人牵手散步。另外还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养满了鲤鱼,鲤鱼多到你把拖把放下去,它们都会争先恐后的啃,那时候,我是经常偷懒在那里涮拖把的。食堂的大师傅看见了,就要一通猛吼,鲤鱼是他的杰作,来了客人,他就会去里面抓一只做菜。原来起伏不平的荒草地,变成了一个400 米跑道的标准操场。而如此多快好省的建好花园校园的诀窍,在与新校长创造性的利用了学校的所有资源。

学校最大的资源,一个是老师一个就是学生。于是所有的学生和老师都被动员起来参加建设,学生们每周一次的劳动课变成了平整土地课,无数个坑坑洼洼就是在我们的手中越来越平整的,最夸张的一次,是全校学生停课两天,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土地平整,农村的学生带来了地排车和锄头铁锹,每个班的任务是平整3方土地,3方看起来不多但是用人力工程量是不小的,两天之后整个学校的土地初见雏形。我们的最后一个暑假,开学推迟了好几次,这是很不正常的,因为一般的学校为了应对中考都要提前开学。而推迟的原因,则是学校建设正酣,所有的老师都投入了建设。我在电视上我们县的新闻中,看到了光着膀子汗如雨下的校长和班主任正在铺设操场跑道。有好几次我们去未开学的校园玩耍的时候,被老师抓住当了一天苦力。

校长和老师们如此卖力是有动力的,跟教学楼一起完工的还有一栋教师宿舍楼,我们班主任就在开学后不久领到新房娶了心爱的隔壁语文老师。不过学生家长对总是推迟开学是很有意见的,他们送学生来是考学的可不是当苦力的,我们对这个倒是无所谓,其实劳动相比学习要有趣的多。为了平息家长的怨言,新校长又创造了新举措,初三的学生取消周末休息,延长早晚自习,每四周才能休息一天,这对我们来说就是噩耗了。就在这一年,我近视的越来越严重,于是在一个四周才有一次的周末,我跟爸妈一起去省城,配了我的第一付眼睛。我还记得那天,因为没去吃我爸最喜欢的省城名吃“把子肉”,我爸还发了一点小脾气,最后,买了一本关于中苏珍宝岛对抗的书,我爸才喜笑颜开。

我们的新校长,其实是很有能力的,他曾经跟我们说过一句我记忆一生的话,“一个学生,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我们宁要次品不要危险品”。教育的真谛总结的如此简练,让我终生受益。这种总结,在当时甚至现在仍然存在的那种成绩至上的教育观中,是很让人耳目一新的。从此,我的目标就是,宁要次品不要危险品,将来我的宝宝也是。

最后的半年,大家都是很用功的,我也是。所以我的成绩上升很快,最后一次摸底考试,我已经上升到了全级第四名。在这最后半年,我跟我最好的朋友田约好了,半年后去一中还当最好的朋友,要去一中结识更多的美女。我是一门心思考高中的,而且我的把握很大,田是想考中专的,但是把握很小,他自小无母父亲又是少了一只胳膊的残疾人,很希望帮家里减轻负担,我那时候经常带些好吃的跟他分享。他考高中还是比较有希望的,他这么俊俏,去了一中也一定是美女环绕。可惜田并没有去一中,临考试前他家出了一点很不好的变故,他爸把他领回去就没参加中考,我知道这不是他的责任,更多的责任在他爸。日后他如愿娶了个漂亮媳妇,现在一二一女幸福的很,也许比上了高中更幸福。

中考是没什么特殊的,反正我压力不大,不过我还是在自己的闹钟背面的包装纸上自制了考试倒计时牌,这个倒计时牌在高考之前再次被启用。这个机械闹钟是我最后一次的儿童节礼物,我妈公司送给我的,那时候我妈公司每个12岁之前的儿童都有这样一个礼物。不过这个礼物直到我上大学包装纸才被打开,因为透明的包装纸并不影响使用,保留包装纸还能让它永远如新,这是那时候很多中国人的习惯。包装纸之所以打开,是因为我大学的好兄弟,来自东北大城市的岩,笑话我老土,用了6年的闹钟竟然还没打开包装。

中考之前,还有一次资格考试,低于资格线的将不被建议参加中考,资格考试完了之后,80%的美女都落选了,她们集中在一起痛哭了一场,可见胸大无脑的说法不是没有缘由的。中考之前的体检,成为了我们谈论的焦点,因为那次体检,凡是报考中专的都要接受裸体检查,有几个男生就在那里添油加醋的介绍,男生裸体如何检查,女生裸体如何检查,就跟他全都看见了一样,周围围满了好奇的青春期的少年。

这一年,还有很多新鲜玩意进入了我的生活,我家买了第一台彩电,是“日电”牌的,还是个进口货,我记得当时的价格是2500元,我爸接近一年的工资。我们家属院通上了有线电视,能收看足有20多个没有雪花干扰的清晰节目,而且还有现在不能收看的香港Star卫视,里面到处都是香港回归前的故事,似乎富人都要离开香港,穷人都在欢呼雀跃。那时候,有线电视是非常高级的,只有很少数的家庭可以收看,这都是得益我妈那个富的流油的单位烟草公司。从Star卫视,我第一次看了《机器猫》,不过里边的主角名字叫做“大熊”,而若干年后CCTV版的那个坏胖子才叫“大熊”,搞得我有点糊涂;另外我发现香港的电视台广告好多,每15分钟就得插播一回广告,若干年后这种劣习也传染到了大陆电视台;还有那时候我觉得香港动画片好多,而且从下午5点就开始播放,而我们5点的时候还在上下午第四节课,难道香港的孩子放学这么早?

另外得益于我妈的好单位的,还有集中供暖,凛冽寒冬家里温度也有十七八度,来我家的客人都会啧啧称奇,然后多数人都会因为穿的太多而出汗感冒。那个时候,很多人去别人家做客,是不能脱外套的,因为也许漂亮的外套底下是磨出洞的毛衣,有的农村人甚至还带假领子:衣服不能常洗常换,那就只换领子,反正在外面看起来效果是一样的。

那个时候最流行的动画片是《圣斗士》,但是只有周末我们早放学的时候才能看到,那时我就很期望能看到冥王篇的大结局,据我们院小孩说,冥王篇里所有黄金圣斗士全体出动,使出了真正的本事,最后悲壮牺牲,一想到这样的结局我就热血沸腾。但是直到10年后,我已经开始读博士,冥王篇才陆续制作完成,我仍旧热血沸腾的一集接一集的看完。
中考只是平淡无奇的一场考试,我也一帆风顺的上了高中。

我的高中,是县城里面赫赫有名的百年老校,县第一中学,事实上我们县也只有这么一个高中,还有一个中学叫二中,虽然也是高中,但都是一中录取剩下的学生才去那里,每年升学率几乎都是零,所以可以等于没有。一中坐落的地方,曾经是我们县百年前的中心,是前朝考秀才的考场,跟老县委大院和县剧院还有百年小学石磷小学在一条街,但是百年过去了,县城经过两次东迁,那里现在已经是老城的最西边,比较破旧了。一中的南墙和东墙,还挨着我们县的护城河,显示出这里曾经的辉煌。不过到我上学的时候,护城河已经变成了排污沟,再后来就彻底棚盖起来成为大道了。

不过百年老校还是有一些遗迹显示出岁月痕迹的,最有名的是一中的大钟。那是一个挂在校门口高高的大杨树上的大钟,这个大钟,是用当年日本人扔下的未爆炸的炸弹皮做的。上课铃下课铃,一中都固执的用这个钟而非当时已经流行的电铃,当当的大钟声响起,全城都可以听得见,昭示着这座百年老校的与众不同。不过这个大钟也有缺点,有时候调皮的学生,会溜出去提前敲响晚自习结束的钟声,于是所有的学生蜂拥而出,抢着放学。这时候教导主任就会在楼梯口阻截,一夫当关的架势,这个难题让学校很头痛。

当时的高中录取是这样的,前一半的名额是正常录取,后一半的名额是高价生,要交4000元才能录取。这种办法当时有没有法律依据,我也不清楚,但是当时我们那的老百姓都是很有意见的,说一中钻到钱眼里去了。我爸则很高兴,到处跟人说,儿子给他省钱了。我们初中班,上到高中的不超过5个人,其中还有一半是高价生,5个同学要分到8个班,所以我的高中同班同学注定都是新朋友了。

相比初中,高中的的新同学风格是截然不同的,总体来说,我有点失望,这也是为什么我总是说高中三年平淡似水。

首先,高中同学里女生比例很少。同样是一个班40多个同学,初中男女比例基本是各占一半,而高中女生比男生基本是一比二。而且,这就么几个女生,质量就差远了。我原来想象高中一定是美女如云,因为全县招生么,实际情况大跌眼镜。称得上还算顺眼的就没几个,可以称为恐龙的倒是不少,幸亏好友田没上高中。他的主要目的就是来看美女,要是上了得失望死了。

第二,高中同学大都是农村孩子。整个学校来自县城的学生不到20%,大多数学生都是来自各个乡镇,因此,那时候,新同学打招呼的方式很农村,张口就是“你是哪个爪(庄,我们方言)的?”过去初中的那些江湖小组织成员,大部分都落榜了,少数落榜的也都行单影孤,因此高中打架的少多了。反而各种老乡会如雨后春笋,整个社会关系的组成完全改变。

第三,跟初中鄙视学习机器的风格不同,高中的新同学大部分都是学习机器。这点我从第一节晚自习就感觉到了,我想找人聊聊天,没想到新同桌馨张口闭口就是大学多么好,一定要上大学。他姐姐刚刚考上了莱阳农学院,他去送他姐姐了,他说大学好大,比我们县城都大,里边连电影院都有,说得我也很憧憬。新同学里,还不乏有一些传奇人物,比如我的小时好友霞,从小她就是年纪的前几名,在高中也不例外,另外还有来自农村的国,他就是他们那一带的奇迹,据说他晚上看一眼数学公式,睡一觉就能记住了,因为他做梦也在背题,好些他的老乡说起他的这个本事,都是可望不可及的一脸崇拜。我那时的成绩,大概是全级10来名左右,我的英语成绩,甚至只能排在中下游水平,所以从未奢望能追上那些传奇人物。

第四,新同学也喜欢恶作剧,但是跟初中不同,喜欢走纯粹下流的路子,没有一点风花雪月的味道。我当时不大明白为什么,现在想也许是农村孩子上学晚,因此年纪也都比较大,年纪大了,对性的梦想就越来越多了。当时我们班有个大鼻子美女,叫焦××,于是每晚的自习课间,就有几个喜欢恶作剧的同学,在教室外边找她,然后问她:“你姓什么?”焦美女答曰“我姓焦。”于是坏孩子再问“你真姓焦么?”焦美女说“我真姓焦!”于是坏孩子再问“真的姓焦?”焦美女说“真姓焦!”然后坏孩子笑的直不起腰,转身跑开,留下一头雾水的美女。后来次数多了,美女才明白“姓焦”是“性交”的谐音,气的说不出话来,这恶作剧也真够下流的。

一中的老师也是跟初中不同的,首先的特点就是年底普遍偏大,50多岁的不在少数。

最特殊的还是语文老师,说来也巧,我的语文老师总是充满了传奇。我们的第一节语文课,我们都在等待语文老师的到来,结果进来一个老头,看样子至少也得70 岁了,这个年纪按说早就该退休了。更奇怪的是,老头手里没有教案,而是一跟塑料跳绳。老头的介绍更是让人大跌眼镜:他说他叫明,已经82岁了,因为老师有点紧缺,校长请他来临时凑凑数;他还说他已经好久不上讲台了,最后一次的时候,我们的老校长还是个毛头小伙子,而他正是那时候的校长;他最后说,他现在身体不错,跳绳是健身运动,他是跳着绳从家里来的,希望我们也多锻炼身体。后来我们打听到了,这个老头还真来头不小,他是我们一中的老校长,现在这个快要退休的校长是他的下下好几任。他还是我们县的文化名人,写的一手好手法,我们县很多地方开张都喜欢请他去题词。另外他还是我们县政协的付主席,是个大忙人,他能来教我们可算是我们的荣幸了。

明老师真是好久不上讲台了,他讲课竟然不按照课文讲,全是信口捻来的文学故事,比如哪个地方出土什么墓志铭了,他就背下来让我们读,跟我们一起分析是什么意思,他的作业呢,只有一种,那就是写作文,有时候我们在教室写作文,他就在门口跳绳。记得我的一篇作文,被当作范文,写的是我家中秋赏月,结尾自然是按照当时惯常的说教结尾,感叹月满而亏之类,他评语也简单的很:“狗尾续貂!”,从此我再也不写这样的傻结尾。我是很喜欢他这种天马行空的语文课,但是多数同学不习惯,更何况他还有很重的口音,听起来很费劲。所以两个月之后,换了另一个语文老师月老师一直到我们毕业。

月老师最大的特点就是投入,他读诗歌的时候全情投入,根本理会不到讲台下很多学生已经快笑喷了。他儿子也是我们同学,隔壁班的另外一个传奇,成绩好的不可思议,学习也用功的不可思议。他夸儿子的时候更加投入,满脸陶醉的告诉我们,他儿子是全天下最优秀的,全然看不到好些同学嘴已经撇上了天。因为他太投入,所以他总也控制不好上课的秩序,好多学生很不满。不过高考结束后,他的学生语文成绩都出奇的好,在全济南市都数得着,可见教语文还是潜移默化的好。

印象深刻的还有历史老师,一个大胖子老头,讲课声音奇大,大到前边的学生都要搬个凳子做到后排去,脾气也是奇大。另外夏天自习的时候总喜欢拿把蒲扇,有时候还干脆赤膊摇扇,很像八仙里的汉中离。再就是对我非常好的生物老师,我大姑姑的同学,花白的头发一脸慈祥,他除了教学,还喜欢育种试验,他培育的丝瓜,可以长到两米长,我们都去他家看过,味道也不错。不过丝瓜这么长,是很不好采摘的,所以只能偶尔上上猎奇新闻。

高中这年,已经很少有人自习的时候听广播,但是有一次例外,那是为了北京申请2000年奥运会。所有同学都屏住呼吸等待最后的喜讯,因为我们知道,国际奥委会的领导萨马兰奇已经同意北京举办奥运会,北京也刚办完亚运做好了一切准备,因此获得主办权只是个形势而已。消息宣布时,因为现场主持人过分的激动和低劣的英语,萨领导介绍最后两个竞争者北京和悉尼的时候,她错听成了北京获得主办权欢呼起来,于是我们也是满堂的欢呼。可惜这种高兴只有不到一分钟,悉尼最后时刻夺走了胜利。这时我们才知道,原来国外很多地方不是领导一人说了算的,于是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压抑的晚上。当时很多人怀疑悉尼作弊,却根本不了解当时的投票流程和选票势力范围,不了解世界那么走向世界的时候会吃亏的,这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这一年,江三代当选国家主席和国家军委主席,从此他把共产党总书记、共产党军事委员会主席、国家主席、国家军事委员会主席四大头衔集于一身,宣告他正式登基。请注意这四个头衔的排名顺序,官媒的从业者或者共产党的高级官员要是搞错了这个顺序,可能会丢饭碗的。四个头衔集于一身,在共产党中国是不曾有过的,这就防止了巨头角力,对外对话的时候也有了跟美国总统对等的角色,是有一定好处的。为了防止独裁,共产党还强化了常委制,常委其实就是最高决策小组,最早是5人后来是7人现在是9人,人数一定是单数,这样就不会两种意见势均力敌。所有的最高决策都要小组表决,各个常委虽然职务高低不同,但是表决的时候权力是一样的。

其实江三代的名声不是特别响亮,因为很多人说他本来是个临时的过渡人选,邓二代选定的是更年轻果敢的胡四代做接班人的。但是年龄不饶人,这时候邓二代身体越来越差,关于他逝世的传言几乎每年都有,自然也无力关心接班人的问题,于是江三代抓住机会,正式登基,胡四代因此推迟了10年登基。不过这都是传言,我估计可能性也不大,虽然江三代后来的很多做派确实不大上台面,但是毕竟那时候的胡四代太年轻了。而且江三代虽然有很多民间版本的小道不雅故事,但是他其实还是很有能力的,能在乱世之中一举成事,不是这么简单的。他的登基造就了上海,很多上海领导入主北京,上海从此飞速发展,远远甩下了北京。

江三代的登基还宣告了老人政治的结束,从此所有元老再无任何实职,影响力也越来越微弱,幕后政治的时代终于结束了。年龄是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哪怕你有通天的本事,也摆脱不了年龄的剿杀,这道理对毛一代合适,对邓二代也合适,对将来的江三代胡四代更合适,想跟年纪对抗,最终都会输的很惨的。好像从这年开始,最高领导不再在CCTV春晚上露面,CCTV和春晚也越来越向商业化靠拢,中国,新时代开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