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第九十八章 中世紀的國際特赦組織
宋神宗元豐年間因爭三個敗家傻子而開始的爭論,就這樣莫名其妙地變成了連綿多年的政爭。與原先時空中這時期圍繞著變法及內陸沿海地區之間利益衝突而產生的政爭不同,由於謝屏森他們這三隻蝴蝶的亂入,這時空的元豐政爭全變了調,也讓宋神宗趙頊和朝廷大臣面臨了與原來時空中不同的挑戰。
在原時空中,由於王安石以政治干預經濟的變法路線並不成功,趙頊在元豐二年(一O七九年)發動箝制言論的烏台詩案,將以蘇軾為首的多名溫和反對派官員加以貶黜後,隨即在第二年於蔡確的規劃下開始為期一年八個月的元豐改制。元豐改制的目的是使政府體制能跟上社會與經濟的急速變遷,其首先將王安石變法時集中龐大政經權力的三司加以拆分,重新激活三省六部制並加以合理規劃,並集中中央政府的人事權;接著是整合混亂的官職,以裁減冗官;最後是大量裁撤臨時設立卻擁有地方實權的使職(主要是觀察使、節度使和轉運使等),強化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控制。
持平而論,元豐改制所涉及的面向雖遠不如熙寧變法,其影響卻更為深遠。在元豐改制前,北宋政治體制的發展跟不上社會與經濟的發展,這使得政府無法回應社會的各種需求。而元豐改制後,這種差距縮小了。所以在趙頊死後高太后垂簾聽政期間,執政的司馬光雖高喊要廢除新法,實際上卻是對元豐改制全盤照收。甚至,在此後至清末的一千年間,歷朝的政治體制大致都還是在元豐改制建立的框架內。
不過,元豐改制對官僚既得利益的影響太大,而由於此前不少反對變法者離開中央後都是擔任使職,元豐改制對反變法派的打擊甚大。正因如此,規劃了元豐改制並在元豐五年起擔任宰相的蔡確,就成為司馬光等舊黨必要去之而後快的對象。加上在趙頊死後,蔡確堅持依照趙頊遺旨扶持趙煦(即宋哲宗)繼位,因而得罪高太后。在高太后與司馬光聯手下,蔡確被貶至嶺南而後病死。
在蔡確之前,北宋雖不乏將犯罪官員貶至嶺南之事,但卻沒有大臣是只因政見不同就被貶至嶺南的。高太后與司馬光為了打擊政敵開了惡例,導致新舊黨爭急速升高惡化,種下北宋滅亡的第一顆種子。
然而,在這個時空中,由於謝屏森三人橫插一腳,歷史車輪的軌跡開始偏離原來的軌道。首先,由於謝屏森他們引進的巨量假錢和各種產業,北宋的經濟比原來的時空更興盛,國家稅收也多了許多。政府因冗兵冗官過多而有的財政壓力比原來的時空中小了許多。加上謝屏森他們以大量公共建設帶動經濟發展的做法有了成效後,一些腦筋比較靈活的官員受到啟發,開始對政治與經濟的關係有全新的視野,遂使元豐改制有了不同的思考基礎。
從宋仁宗時范仲淹主導的慶曆新政開始,導致改革與反改革陣營間矛盾的根本因素,是城市工商資本與鄉村地主仕紳間利益的衝突。雖然這時大宋的經濟發展已經進入初期商業資本主義,城市化的程度甚至超過十七世紀的歐洲,但廣大的內陸農村地帶卻對工商業抱持鄙視甚至是敵對的態度,因而成為理學家與保守派的基地。而農村仕紳之所以鄙視工商業,與這些地區從事工商業的利潤遠不如地租來的多與穩定。但雪園對西夏遼國吐番等國跨國貿易及相關產業的投入,卻使情況有了變化。
為了提高貿易的效率,雪園首先投入大量資金整修這些地區的道路與水運,接著又設立上百個使用先進生產工具的工坊。這一來立即使這些地區的工商業活絡起來,迅速發展的經濟不但提供大量工作機會,也讓官府稅收大增,有能力以稅收提供軍事必要開支,相對減少了人民的負擔。
雖然地主仕紳向來比較保守,但見到雪園的工坊獲利驚人後,他們不免心動,而雪園也適時釋出部分工坊和生產技術,引誘地主仕紳將資本投入工商業。在部分地主仕紳嚐到甜頭後,其他的地主仕紳也紛紛跟進。一旦地主仕紳將資本投入工商業,就逐漸意識到既有的體制規定有許多妨礙他們獲取更多利益之處,因而開始改變了對改革的看法,而這必然影響到出身地主仕紳家庭的官員。於是,改革逐漸成為共識,問題只在如何改革上。
不過,從謝屏森他們的北方國際貿易中得利最多的可能是蔡確。由於謝屏森將蔡確家族和高太后家族及西北將門都拉入這樁生意中,無形中緩和了高太后與蔡確的關係。而在元豐五年(一O八一年)的五路攻夏戰役中,蔡確請謝屏森為高太后的伯父高遵裕提供參謀與後勤支援。在高遵裕一意孤行導致宋軍大敗的關鍵時刻,謝屏森出力相助扭轉戰局。這不僅改變了高遵裕的命運,也使高家欠下謝屏森和蔡確的人情。當司馬光執政時,蔡確雖仍遭貶黜,但由於高太后不願對蔡確打壓過甚,蔡確得以不被貶至嶺南。加上有謝屏森的幫助,蔡確遂未如原先時空中一樣死於貶所。
而蔡確未被貶至嶺南,更未因而死於嶺南,使這個時空中大宋的政爭未如原來時空一樣走入兩極對立不死不休的死胡同。這一來理性對話與相互妥協就成為可能,歷史也開始有了新的面貌。
嚴格來說,歷史軌跡的第一個轉捩點,是烏台詩案後謝屏森對蘇軾等貶官的資助。在這個影響深遠的文字獄發生後,雪園立即在蘇軾等人被貶的州府設立產業,並以各種名目對貶官進行物質與精神生活的資助。而從那時候開始,只要是因政見不同而遭貶的官員,只要其人品不要太差,雪園都會加以一定的支助,縱是那些曾攻訐謝屏森三人的也不例外。像是司馬光就因得到雪園的支助,才能比原先時空更早完成《資治通鑑》。
雪園這樣做自然會觸怒當政者,尤其是援助蘇軾一事,不止讓趙官家和當政的變法派大臣們震怒不已,其實也得罪了早對蘇大鬍子不滿的一些保守派。由於當時雪園對大宋經濟的影響力已不容小覷,且謝屏森與王安石蔡確有私交之事已廣為人知,所以主導炮製烏台詩案的趙官家與一眾大臣首先想到的,是讓與謝屏森有私交的蔡確寫信勸誡謝屏森,要他不再資助蘇軾等人。
謝屏森在給蔡確的回信裡,先謝過蔡確的關心,接著就以狐疑的筆調問蔡確是否把事情弄錯了,因為他看到蔡確的信後嚇了一大跳,趕緊去翻看大宋的律法,卻發現根本沒有律法禁止人民資助貶官。但蔡確既然提起此事,是否意味著朝廷即將頒佈類似的律令。既然如此,雪園一項遵守大宋律法,等朝廷制訂此項律法後,雪園一定停止對貶官的人道援助。
謝屏森這風洋洋灑灑數千字的長信,表達的意思很簡單──雪園絕對遵守大宋律法,你只要立了法,我一定遵守。但信中沒寫卻表達的清清楚楚的另一個意思,卻是如果律法沒禁止,那我資助貶官干卿底事?
看到這封信時,蔡確是哭笑不得,趙官家和許多大臣卻是鼻子都要氣歪了。可是他們還真是對謝屏森沒辦法,因為大宋確實沒有這樣的律法,謝屏森擺明了是吃朝廷的豆腐。
不是沒有官員主張乾脆立個律法禁止資助貶官,不過敢這樣說的人會立即被其他官員集體抵制。要知官途風險難測,誰能保證自己不會有被貶黜的一日呢,你現在要立法禁止資助貶官,豈不把大家都害了。
也有聰明人建議趙官家乾脆徵召謝屏森為官,只要這傢伙當了官,就得接受朝廷的命令指揮,屆時就可以要他不再資助貶官。
這想法是不錯,問題是謝屏森根本就拒絕當官呀!這傢伙入境隨俗,學王安石搞拒旨遊戲。可是人家王安石拒絕徵召是要把身價抬高,謝屏森卻是拿陳郡謝氏的列祖列宗來發誓,聲稱他若當官那就讓謝氏列祖列宗永在十八層地獄受苦。
在這個時空中,除了尚美雪和李映雪外,滿世界的人都以為謝屏森是陳郡謝氏的後裔,所以大家都被謝屏森的毒誓嚇壞了。這時代可不是明清,沒有奪情這種矯情的制度。謝屏森一拿他的假祖宗當盾牌,立時神鬼闢易,沒有人敢再提要他當官之事。
面對油鹽不進的謝屏森,趙官家和掌政大臣們還真是沒辦法,這時已被下放到地方的呂惠卿出了個毒計──用雪園的產業做威脅。問題是,趙官家與滿朝的大臣沒有一個人敢用這計策呀!要知大宋律法可是保障人民財產權的,雖有坑人的和買制度,但這制度可不能濫用。而且,縱然趙官家就算想使出這大殺器也沒用,因為雪園會受到和買制度威脅的產業幾乎都不在大宋境內。至於像棉紡織業、羽絨衣和毛織品這幾項會受和買威脅的產業,卻又都牽扯了一大群官員與國戚權貴,除非趙頊是想和自己的老媽舅舅們開戰,否則死也不會同意這麼做。
趙官家和一眾大臣恨呀,都罵天底下哪有這種毫無漏洞可下手的傻瓜。不過,當他們聽說謝屏森三人連搞了一個叫什麼國際特赦組織的東西,連胡人番邦和日本的貶官都要救援時,他們的心氣頓平。這怎麼看都是傻子才會做的事,你跑去和這三個傻瓜較真,難道是你也傻了嗎?
當然,大宋人才濟濟,還是有人能看穿謝屏森他們的詭計,比如對王安石背後捅刀不成反被王安石一腳踹出中央的呂惠卿,就是這樣的智者。
當呂惠卿見到謝屏森連鄭俠那樣的小蝦米都大力資助,卻對身為泉州人的自己不聞不問時,心胸狹隘的他不免大罵:「同為泉州鄉親,奈何對吾三兄弟不加聞問?」
當時謝屏森的回答是:「我助貶官的前提是其並未犯罪且人品尚可,汝家三兄弟為人貪鄙,都是出名的大貪官,汝這人又喜以怨報德,連提拔重用汝的王介甫都被汝下黑手,我是真傻了才會幫汝這隻白眼狼!」
白眼狼當然不服氣,義正辭嚴地駁斥道:「那沈括怎麼說,那小人先害至交好友蘇軾,後害提拔伊的王介甫,汝怎就庇護沈括?」
只見謝屏森撇了撇嘴角,給出一個讓呂惠卿氣絕的答案:「汝說沈存中呀,伊會算學懂地理天文,手藝也算精巧,能幫雪園做點事,我給伊工資那是理所當然。我看這樣好了,若汝也懂算學識得外文,能幫雪園做點事,我就付工資給汝,如此可好?」
宋神宗元豐年間因爭三個敗家傻子而開始的爭論,就這樣莫名其妙地變成了連綿多年的政爭。與原先時空中這時期圍繞著變法及內陸沿海地區之間利益衝突而產生的政爭不同,由於謝屏森他們這三隻蝴蝶的亂入,這時空的元豐政爭全變了調,也讓宋神宗趙頊和朝廷大臣面臨了與原來時空中不同的挑戰。
在原時空中,由於王安石以政治干預經濟的變法路線並不成功,趙頊在元豐二年(一O七九年)發動箝制言論的烏台詩案,將以蘇軾為首的多名溫和反對派官員加以貶黜後,隨即在第二年於蔡確的規劃下開始為期一年八個月的元豐改制。元豐改制的目的是使政府體制能跟上社會與經濟的急速變遷,其首先將王安石變法時集中龐大政經權力的三司加以拆分,重新激活三省六部制並加以合理規劃,並集中中央政府的人事權;接著是整合混亂的官職,以裁減冗官;最後是大量裁撤臨時設立卻擁有地方實權的使職(主要是觀察使、節度使和轉運使等),強化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控制。
持平而論,元豐改制所涉及的面向雖遠不如熙寧變法,其影響卻更為深遠。在元豐改制前,北宋政治體制的發展跟不上社會與經濟的發展,這使得政府無法回應社會的各種需求。而元豐改制後,這種差距縮小了。所以在趙頊死後高太后垂簾聽政期間,執政的司馬光雖高喊要廢除新法,實際上卻是對元豐改制全盤照收。甚至,在此後至清末的一千年間,歷朝的政治體制大致都還是在元豐改制建立的框架內。
不過,元豐改制對官僚既得利益的影響太大,而由於此前不少反對變法者離開中央後都是擔任使職,元豐改制對反變法派的打擊甚大。正因如此,規劃了元豐改制並在元豐五年起擔任宰相的蔡確,就成為司馬光等舊黨必要去之而後快的對象。加上在趙頊死後,蔡確堅持依照趙頊遺旨扶持趙煦(即宋哲宗)繼位,因而得罪高太后。在高太后與司馬光聯手下,蔡確被貶至嶺南而後病死。
在蔡確之前,北宋雖不乏將犯罪官員貶至嶺南之事,但卻沒有大臣是只因政見不同就被貶至嶺南的。高太后與司馬光為了打擊政敵開了惡例,導致新舊黨爭急速升高惡化,種下北宋滅亡的第一顆種子。
然而,在這個時空中,由於謝屏森三人橫插一腳,歷史車輪的軌跡開始偏離原來的軌道。首先,由於謝屏森他們引進的巨量假錢和各種產業,北宋的經濟比原來的時空更興盛,國家稅收也多了許多。政府因冗兵冗官過多而有的財政壓力比原來的時空中小了許多。加上謝屏森他們以大量公共建設帶動經濟發展的做法有了成效後,一些腦筋比較靈活的官員受到啟發,開始對政治與經濟的關係有全新的視野,遂使元豐改制有了不同的思考基礎。
從宋仁宗時范仲淹主導的慶曆新政開始,導致改革與反改革陣營間矛盾的根本因素,是城市工商資本與鄉村地主仕紳間利益的衝突。雖然這時大宋的經濟發展已經進入初期商業資本主義,城市化的程度甚至超過十七世紀的歐洲,但廣大的內陸農村地帶卻對工商業抱持鄙視甚至是敵對的態度,因而成為理學家與保守派的基地。而農村仕紳之所以鄙視工商業,與這些地區從事工商業的利潤遠不如地租來的多與穩定。但雪園對西夏遼國吐番等國跨國貿易及相關產業的投入,卻使情況有了變化。
為了提高貿易的效率,雪園首先投入大量資金整修這些地區的道路與水運,接著又設立上百個使用先進生產工具的工坊。這一來立即使這些地區的工商業活絡起來,迅速發展的經濟不但提供大量工作機會,也讓官府稅收大增,有能力以稅收提供軍事必要開支,相對減少了人民的負擔。
雖然地主仕紳向來比較保守,但見到雪園的工坊獲利驚人後,他們不免心動,而雪園也適時釋出部分工坊和生產技術,引誘地主仕紳將資本投入工商業。在部分地主仕紳嚐到甜頭後,其他的地主仕紳也紛紛跟進。一旦地主仕紳將資本投入工商業,就逐漸意識到既有的體制規定有許多妨礙他們獲取更多利益之處,因而開始改變了對改革的看法,而這必然影響到出身地主仕紳家庭的官員。於是,改革逐漸成為共識,問題只在如何改革上。
不過,從謝屏森他們的北方國際貿易中得利最多的可能是蔡確。由於謝屏森將蔡確家族和高太后家族及西北將門都拉入這樁生意中,無形中緩和了高太后與蔡確的關係。而在元豐五年(一O八一年)的五路攻夏戰役中,蔡確請謝屏森為高太后的伯父高遵裕提供參謀與後勤支援。在高遵裕一意孤行導致宋軍大敗的關鍵時刻,謝屏森出力相助扭轉戰局。這不僅改變了高遵裕的命運,也使高家欠下謝屏森和蔡確的人情。當司馬光執政時,蔡確雖仍遭貶黜,但由於高太后不願對蔡確打壓過甚,蔡確得以不被貶至嶺南。加上有謝屏森的幫助,蔡確遂未如原先時空中一樣死於貶所。
而蔡確未被貶至嶺南,更未因而死於嶺南,使這個時空中大宋的政爭未如原來時空一樣走入兩極對立不死不休的死胡同。這一來理性對話與相互妥協就成為可能,歷史也開始有了新的面貌。
嚴格來說,歷史軌跡的第一個轉捩點,是烏台詩案後謝屏森對蘇軾等貶官的資助。在這個影響深遠的文字獄發生後,雪園立即在蘇軾等人被貶的州府設立產業,並以各種名目對貶官進行物質與精神生活的資助。而從那時候開始,只要是因政見不同而遭貶的官員,只要其人品不要太差,雪園都會加以一定的支助,縱是那些曾攻訐謝屏森三人的也不例外。像是司馬光就因得到雪園的支助,才能比原先時空更早完成《資治通鑑》。
雪園這樣做自然會觸怒當政者,尤其是援助蘇軾一事,不止讓趙官家和當政的變法派大臣們震怒不已,其實也得罪了早對蘇大鬍子不滿的一些保守派。由於當時雪園對大宋經濟的影響力已不容小覷,且謝屏森與王安石蔡確有私交之事已廣為人知,所以主導炮製烏台詩案的趙官家與一眾大臣首先想到的,是讓與謝屏森有私交的蔡確寫信勸誡謝屏森,要他不再資助蘇軾等人。
謝屏森在給蔡確的回信裡,先謝過蔡確的關心,接著就以狐疑的筆調問蔡確是否把事情弄錯了,因為他看到蔡確的信後嚇了一大跳,趕緊去翻看大宋的律法,卻發現根本沒有律法禁止人民資助貶官。但蔡確既然提起此事,是否意味著朝廷即將頒佈類似的律令。既然如此,雪園一項遵守大宋律法,等朝廷制訂此項律法後,雪園一定停止對貶官的人道援助。
謝屏森這風洋洋灑灑數千字的長信,表達的意思很簡單──雪園絕對遵守大宋律法,你只要立了法,我一定遵守。但信中沒寫卻表達的清清楚楚的另一個意思,卻是如果律法沒禁止,那我資助貶官干卿底事?
看到這封信時,蔡確是哭笑不得,趙官家和許多大臣卻是鼻子都要氣歪了。可是他們還真是對謝屏森沒辦法,因為大宋確實沒有這樣的律法,謝屏森擺明了是吃朝廷的豆腐。
不是沒有官員主張乾脆立個律法禁止資助貶官,不過敢這樣說的人會立即被其他官員集體抵制。要知官途風險難測,誰能保證自己不會有被貶黜的一日呢,你現在要立法禁止資助貶官,豈不把大家都害了。
也有聰明人建議趙官家乾脆徵召謝屏森為官,只要這傢伙當了官,就得接受朝廷的命令指揮,屆時就可以要他不再資助貶官。
這想法是不錯,問題是謝屏森根本就拒絕當官呀!這傢伙入境隨俗,學王安石搞拒旨遊戲。可是人家王安石拒絕徵召是要把身價抬高,謝屏森卻是拿陳郡謝氏的列祖列宗來發誓,聲稱他若當官那就讓謝氏列祖列宗永在十八層地獄受苦。
在這個時空中,除了尚美雪和李映雪外,滿世界的人都以為謝屏森是陳郡謝氏的後裔,所以大家都被謝屏森的毒誓嚇壞了。這時代可不是明清,沒有奪情這種矯情的制度。謝屏森一拿他的假祖宗當盾牌,立時神鬼闢易,沒有人敢再提要他當官之事。
面對油鹽不進的謝屏森,趙官家和掌政大臣們還真是沒辦法,這時已被下放到地方的呂惠卿出了個毒計──用雪園的產業做威脅。問題是,趙官家與滿朝的大臣沒有一個人敢用這計策呀!要知大宋律法可是保障人民財產權的,雖有坑人的和買制度,但這制度可不能濫用。而且,縱然趙官家就算想使出這大殺器也沒用,因為雪園會受到和買制度威脅的產業幾乎都不在大宋境內。至於像棉紡織業、羽絨衣和毛織品這幾項會受和買威脅的產業,卻又都牽扯了一大群官員與國戚權貴,除非趙頊是想和自己的老媽舅舅們開戰,否則死也不會同意這麼做。
趙官家和一眾大臣恨呀,都罵天底下哪有這種毫無漏洞可下手的傻瓜。不過,當他們聽說謝屏森三人連搞了一個叫什麼國際特赦組織的東西,連胡人番邦和日本的貶官都要救援時,他們的心氣頓平。這怎麼看都是傻子才會做的事,你跑去和這三個傻瓜較真,難道是你也傻了嗎?
當然,大宋人才濟濟,還是有人能看穿謝屏森他們的詭計,比如對王安石背後捅刀不成反被王安石一腳踹出中央的呂惠卿,就是這樣的智者。
當呂惠卿見到謝屏森連鄭俠那樣的小蝦米都大力資助,卻對身為泉州人的自己不聞不問時,心胸狹隘的他不免大罵:「同為泉州鄉親,奈何對吾三兄弟不加聞問?」
當時謝屏森的回答是:「我助貶官的前提是其並未犯罪且人品尚可,汝家三兄弟為人貪鄙,都是出名的大貪官,汝這人又喜以怨報德,連提拔重用汝的王介甫都被汝下黑手,我是真傻了才會幫汝這隻白眼狼!」
白眼狼當然不服氣,義正辭嚴地駁斥道:「那沈括怎麼說,那小人先害至交好友蘇軾,後害提拔伊的王介甫,汝怎就庇護沈括?」
只見謝屏森撇了撇嘴角,給出一個讓呂惠卿氣絕的答案:「汝說沈存中呀,伊會算學懂地理天文,手藝也算精巧,能幫雪園做點事,我給伊工資那是理所當然。我看這樣好了,若汝也懂算學識得外文,能幫雪園做點事,我就付工資給汝,如此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