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9)-
那一年開始,全台各地如火如荼的展開,戰後之土地改革政策與農村改造。「三七五減租」當先鋒開始實施,地主與佃農之間的收成所得比率修正,於是農村生活大為改善。接著是「公地放領」與「耕者有其田」之實施,台灣凋蔽之農村迅速的恢復了元氣。
為遵循政府之政策,遠房姑丈把一大片的相思林地,送給佃農文相伯耕作。文相伯仁慈不貪,雖說他已說明,自己願意拋棄買地的優先權,但姑丈覺得過意不去,所以,就把那片相思林地無償送給他。老人家世代都是姑丈家的佃農,見其少主人這般寬厚,怎不令他感動得老淚縱橫呢。
那片相思林開伐之後,文相伯將巨材燒成木炭,枝椏燒成馬腳,這筆收入恰好夠他兒子娶房媳婦和起建新厝。從此村裡多了一座四合院夥房,邱氏「河南堂」三個字的堂匾,閃閃生輝的照耀村里。
他們世世代代仍舊不遷,與姑丈家一直友好至今。姑丈在相思林地附近的空地上,栽種許多果實大顆的龍眼樹。這種龍眼又稱「福圓」,專製成龍眼乾外銷到日本。這片龍眼林共栽植兩百餘棵本樹,每至放花時節,文相伯便將他們養的蜜蜂,一箱箱的放於樹下讓蜂自由採蜜。
藉著照顧蜜蜂,文相伯還可幫忙鋤淨樹身附近的雜草。互利共生,兩家合作得非常愉快。嗣後姑丈移民美國,這塊龍眼林出售給建商。為了建築新屋之需要,原有之龍眼樹被砍伐殆盡。剩下數棵零星分散於廟埕附近,幾十年經過樹身巨大,樹蔭如似華蓋。樹下涼爽通風,漸漸成為過路人或村人乘涼歇腳的好地方。
數年前有人在龍眼樹下設攤,開始賣些乘涼止渴的仙草與冰水。龍眼樹下的攤販是雪嫂,新寡拖著三個孩子日子過得艱辛。在村老阿坤伯的安排下,警察局特准她在樹下,擺攤賺點零錢補貼生活。
雪嫂為人樂觀善於計畫籌謀,她是個天生的生意角色。夏天氣候炎熱,她就賣綠豆湯和銼冰。秋冬天候涼冷,她就賣些熱食和粉圓或湯圓。而這棵龍眼樹的位置,恰好座落於鄉道與省道交叉點旁之空地上,人來人往生意不賴。
鄉下人篤實加上她的勤快,每天的收入足夠溫飽一家。中學時期我是通勤生,每天騎著鐵馬上學校,下課則騎著愛車到處亂逛。半路上遇上車禍或學生打群架,不免好奇的停車一旁看個仔細。
當時年輕不懂事,喜歡逞強出頭當証人。因為這般的雞婆,不知不覺得罪人家也不曉得。自從做了車禍見證人之後,好友品泗已經很久不跟我說話了。因為我的出面見證,害他的表哥肇事被抓還差點坐牢。還好受害對方接受和解,否則我這下臭人準是當定了。
爲此事之糾葛,品泗兄弟時常在龍眼樹下堵我。每回相遇,我都被他們揍得鼻青臉腫。回到家裏因好強而不願告訴父母,頑固內心却燃起洶洶之怒火。直到那天品泗落單,被我狠狠報復一頓之後,這股積壓的怒火才找到洩火口。我們的友誼被這些芝麻小事給搞砸了,從此陌路相逢都沒給誰好臉色。
冷戰延續半年之久,直到我家北遷之前,透過阿喜子從中斡旋,雙方才解除圍牆重歸於好。接著我家遷居板橋,每年元宵節過後返家掃墓都會前去看他。之後,我在商場打滾兩人疏於見面。
某日,當我接到他的訃聞有如晴天霹靂。出殯之日,我才匆忙趕去他家拈香誌哀,他母親遵照遺囑將他的日記送給我。接過日記展讀內容,從我們的認識到交惡都有詳細紀錄。讀到兩人交惡之初的心態,讓我感同身受,恢復友誼之後的心情,我也有所同感。
這本日記寫至他病重入院之前,兩人間的友誼林林總總,巨細靡遺的呈現在字裏行間。我邊讀邊哭淚眼模糊,十分後悔於當初,為何不能忍受一時之氣寬待他人。如今痛失好友殊途異路,再來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相思林附近有多棵山黃麻枯樹,樹腰洞內祝著一家貓頭鷹。貓頭鷹屬夜間活動的鳥類,白天大都躲在樹窩內休息。要是外物入侵理都懶得理,但若侵近牠的幼仔,當心牠把你的眼珠子啄出來。夜間是牠們的世界,牠那間歇性的咕咕聲聽了令人毛骨悚然。尤其是在月暗風高的夜晚啼叫,膽小者定被嚇得心驚膽顫。
故事的開端就在中秋節前一星期,山村通往溪畔的人行步道拓寬。路徑經過計劃截彎取直,所以那棵枯木必須伐除。動工那天,老鄰長柱著柺杖親臨現場督陣。鄰居阿章哥率領自家兄弟,扛斧肩鋤趕往現場工作。他們先用電動鏈鋸將枯木鋸倒,然後再用砍刀將它劈開。
枯木腰圍五人合抱,兩個壯漢自告奮勇承擔鋸木工作。天剛濛亮的清晨,一陣「噗噗噗….」電鋸聲響徹山村四塞。電鋸聲音與人聲之嚷嚷,把棲息在樹洞裏的貓頭鷹嚇跑。幼鷹剛剛會飛,飛到最近的龍眼樹上便降落不走。許多村童站在樹下吆喝,幼貓頭鷹根本就不理他們。二漢努力操作電鋸,半小時不到大樹倒地。
接著,他們將樹幹分解破開便於移走。此時在眾人之中,有人發現貓頭鷹的窩壁上,趴貼著一付乾枯的鳥骨架。不過沒人知道它是甚麼骨架?當時我曾問過很多人,可是沒人能夠告訴我答案。一直到我遇見村中的長老立盛伯,經過他的一番解說之後,這個讓我掛心已久的懸案才獲得答案。
立盛伯對我說:「貓頭鷹就是傳說中的夜梟,牠並非如傳說中說的那麼可怕。牠們很重視家庭倫理,長幼秩序極為嚴格。如有幼輩犯上,馬上就會招致群攻。傳說中母鳥很疼幼鳥,每於食物接濟不上時,母鳥常把自己的身體,犧牲讓給幼鳥當做食物。」
稍停他又接著說:「通常,母鳥在急困時,用牠的鉤嘴啄破自己皮膚,將血塗在洞壁上,讓幼鳥聞味前來取食牠的身上肉。幼鳥啄肉母鳥很痛,於是便用其爪抓緊洞壁。越啄越痛越抓越深,直到母鳥氣絕身亡。無知幼鳥天天啄食母肉,肉盡骨白,那樹洞發現的白骨就是這樣形成的。」
村子長老立盛伯,年輕時代常駐在關爺宮內講古謀生。他的口才便給,記憶力驚人,這則傳奇出自其口自然不同凡響。在我聽得如醉如痴欲罷不能之際,故事嘎然結束,使得我久久無法回神。虧得立盛伯提醒,我才匆匆謝過回家吃晚飯。一路上我還是唸唸不忘這則故事,對於它的真實性如何?至今對它仍然半信半疑而不敢妄下論斷焉。
那一年開始,全台各地如火如荼的展開,戰後之土地改革政策與農村改造。「三七五減租」當先鋒開始實施,地主與佃農之間的收成所得比率修正,於是農村生活大為改善。接著是「公地放領」與「耕者有其田」之實施,台灣凋蔽之農村迅速的恢復了元氣。
為遵循政府之政策,遠房姑丈把一大片的相思林地,送給佃農文相伯耕作。文相伯仁慈不貪,雖說他已說明,自己願意拋棄買地的優先權,但姑丈覺得過意不去,所以,就把那片相思林地無償送給他。老人家世代都是姑丈家的佃農,見其少主人這般寬厚,怎不令他感動得老淚縱橫呢。
那片相思林開伐之後,文相伯將巨材燒成木炭,枝椏燒成馬腳,這筆收入恰好夠他兒子娶房媳婦和起建新厝。從此村裡多了一座四合院夥房,邱氏「河南堂」三個字的堂匾,閃閃生輝的照耀村里。
他們世世代代仍舊不遷,與姑丈家一直友好至今。姑丈在相思林地附近的空地上,栽種許多果實大顆的龍眼樹。這種龍眼又稱「福圓」,專製成龍眼乾外銷到日本。這片龍眼林共栽植兩百餘棵本樹,每至放花時節,文相伯便將他們養的蜜蜂,一箱箱的放於樹下讓蜂自由採蜜。
藉著照顧蜜蜂,文相伯還可幫忙鋤淨樹身附近的雜草。互利共生,兩家合作得非常愉快。嗣後姑丈移民美國,這塊龍眼林出售給建商。為了建築新屋之需要,原有之龍眼樹被砍伐殆盡。剩下數棵零星分散於廟埕附近,幾十年經過樹身巨大,樹蔭如似華蓋。樹下涼爽通風,漸漸成為過路人或村人乘涼歇腳的好地方。
數年前有人在龍眼樹下設攤,開始賣些乘涼止渴的仙草與冰水。龍眼樹下的攤販是雪嫂,新寡拖著三個孩子日子過得艱辛。在村老阿坤伯的安排下,警察局特准她在樹下,擺攤賺點零錢補貼生活。
雪嫂為人樂觀善於計畫籌謀,她是個天生的生意角色。夏天氣候炎熱,她就賣綠豆湯和銼冰。秋冬天候涼冷,她就賣些熱食和粉圓或湯圓。而這棵龍眼樹的位置,恰好座落於鄉道與省道交叉點旁之空地上,人來人往生意不賴。
鄉下人篤實加上她的勤快,每天的收入足夠溫飽一家。中學時期我是通勤生,每天騎著鐵馬上學校,下課則騎著愛車到處亂逛。半路上遇上車禍或學生打群架,不免好奇的停車一旁看個仔細。
當時年輕不懂事,喜歡逞強出頭當証人。因為這般的雞婆,不知不覺得罪人家也不曉得。自從做了車禍見證人之後,好友品泗已經很久不跟我說話了。因為我的出面見證,害他的表哥肇事被抓還差點坐牢。還好受害對方接受和解,否則我這下臭人準是當定了。
爲此事之糾葛,品泗兄弟時常在龍眼樹下堵我。每回相遇,我都被他們揍得鼻青臉腫。回到家裏因好強而不願告訴父母,頑固內心却燃起洶洶之怒火。直到那天品泗落單,被我狠狠報復一頓之後,這股積壓的怒火才找到洩火口。我們的友誼被這些芝麻小事給搞砸了,從此陌路相逢都沒給誰好臉色。
冷戰延續半年之久,直到我家北遷之前,透過阿喜子從中斡旋,雙方才解除圍牆重歸於好。接著我家遷居板橋,每年元宵節過後返家掃墓都會前去看他。之後,我在商場打滾兩人疏於見面。
某日,當我接到他的訃聞有如晴天霹靂。出殯之日,我才匆忙趕去他家拈香誌哀,他母親遵照遺囑將他的日記送給我。接過日記展讀內容,從我們的認識到交惡都有詳細紀錄。讀到兩人交惡之初的心態,讓我感同身受,恢復友誼之後的心情,我也有所同感。
這本日記寫至他病重入院之前,兩人間的友誼林林總總,巨細靡遺的呈現在字裏行間。我邊讀邊哭淚眼模糊,十分後悔於當初,為何不能忍受一時之氣寬待他人。如今痛失好友殊途異路,再來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相思林附近有多棵山黃麻枯樹,樹腰洞內祝著一家貓頭鷹。貓頭鷹屬夜間活動的鳥類,白天大都躲在樹窩內休息。要是外物入侵理都懶得理,但若侵近牠的幼仔,當心牠把你的眼珠子啄出來。夜間是牠們的世界,牠那間歇性的咕咕聲聽了令人毛骨悚然。尤其是在月暗風高的夜晚啼叫,膽小者定被嚇得心驚膽顫。
故事的開端就在中秋節前一星期,山村通往溪畔的人行步道拓寬。路徑經過計劃截彎取直,所以那棵枯木必須伐除。動工那天,老鄰長柱著柺杖親臨現場督陣。鄰居阿章哥率領自家兄弟,扛斧肩鋤趕往現場工作。他們先用電動鏈鋸將枯木鋸倒,然後再用砍刀將它劈開。
枯木腰圍五人合抱,兩個壯漢自告奮勇承擔鋸木工作。天剛濛亮的清晨,一陣「噗噗噗….」電鋸聲響徹山村四塞。電鋸聲音與人聲之嚷嚷,把棲息在樹洞裏的貓頭鷹嚇跑。幼鷹剛剛會飛,飛到最近的龍眼樹上便降落不走。許多村童站在樹下吆喝,幼貓頭鷹根本就不理他們。二漢努力操作電鋸,半小時不到大樹倒地。
接著,他們將樹幹分解破開便於移走。此時在眾人之中,有人發現貓頭鷹的窩壁上,趴貼著一付乾枯的鳥骨架。不過沒人知道它是甚麼骨架?當時我曾問過很多人,可是沒人能夠告訴我答案。一直到我遇見村中的長老立盛伯,經過他的一番解說之後,這個讓我掛心已久的懸案才獲得答案。
立盛伯對我說:「貓頭鷹就是傳說中的夜梟,牠並非如傳說中說的那麼可怕。牠們很重視家庭倫理,長幼秩序極為嚴格。如有幼輩犯上,馬上就會招致群攻。傳說中母鳥很疼幼鳥,每於食物接濟不上時,母鳥常把自己的身體,犧牲讓給幼鳥當做食物。」
稍停他又接著說:「通常,母鳥在急困時,用牠的鉤嘴啄破自己皮膚,將血塗在洞壁上,讓幼鳥聞味前來取食牠的身上肉。幼鳥啄肉母鳥很痛,於是便用其爪抓緊洞壁。越啄越痛越抓越深,直到母鳥氣絕身亡。無知幼鳥天天啄食母肉,肉盡骨白,那樹洞發現的白骨就是這樣形成的。」
村子長老立盛伯,年輕時代常駐在關爺宮內講古謀生。他的口才便給,記憶力驚人,這則傳奇出自其口自然不同凡響。在我聽得如醉如痴欲罷不能之際,故事嘎然結束,使得我久久無法回神。虧得立盛伯提醒,我才匆匆謝過回家吃晚飯。一路上我還是唸唸不忘這則故事,對於它的真實性如何?至今對它仍然半信半疑而不敢妄下論斷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