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5)-
「石磨」與「草鞋」都是台灣歷史見證之物。這干証據如今已經越來越少見啦,若想找到它們的身影,除非是在鄉下的農村博物館內,否則,真不知在哪裡才可見到它們?我幸運的生長在那年代,所以,我和它們有著深厚的感情。
「嘻呼礱穀,打米煮粥。阿婆想吃,新米糯飯。媳婦匆忙,洗米燜飯。癟香蝦米,放蔥作伴。糯飯軟香,阿婆愛吃。連吃兩碗,肚子大脹。痛苦萬分,咿咿啊啊!」小時候大人在礱穀磨米,我們兄弟幾個會聚在一旁,唱著兒歌幫大人打氣。
稚嫩童音念著上述兒歌,音調起伏各唱各調。雖是如此,大人並未嫌惡吾等之歌聲,從未嫌棄我等歌聲之聒噪難聽。磨穀這日大家都笑容滿面,因為磨出白米之後,就有新米糯飯可吃,心情之樂可想而知。
母親是家中長媳,下廚燜煮糯飯之責任,自然就由她一肩扛起。母親燜煮糯飯按步就班,一版一眼絲毫不敢馬虎。從泡米洗米到拌炒和上蒸工作,她都不敢假手於他人。因為一個不小心搞砸了,老祖母可會豪不客氣的當面開罵咧。
我家母親燜煮糯飯之時,通常會先將洗好之糯米,與爆香過之香料,混合一起同炒至六、七分熟程度。然後將它打入竹木製作之蒸籠內,燜蒸至全熟之後才熄火。糯米飯之燜煮必須注意火候,火勢太猛或太弱皆不可取,時斷時續也不可以。
家中只有秀蘭堂姐一人善於掌控火勢,因此,母親燜蒸糯飯之時,都委請她來擔綱火候之控制。在整個燜蒸過程之中,必須揭開蒸籠兩三次,目的是要將蒸籠內的米飯翻身。省略這道工序的話,蒸出來之糯米飯米粒生熟不均勻,吃進嘴裏咀嚼起來很不舒服。
每回家中燜蒸糯米飯,我必在火灶邊堆柴不敢偷懶或離開。因為支援堂姐顧火,以及搬運柴火就是我的工作。有時還得幫助母親,在缺水之蒸鍋中添入新水。其實我那麼努力的目的,無非是想吸聞那股糯米飯之香氣罷了。有時候母親探視米飯之時,她會偷偷挖一口給我過過饞癮。
此舉若不小心被老祖母看見,她老人家總會裝沒看見。並且會迅速離開廚房。老人家睜隻眼閉隻眼的態度,堂兄妹們看不慣,他們常會趁大人不在之際整我一頓。時間在冗長的等待中渡過,母親和秀蘭堂姐都埋頭於工作中。我按捺不住的踏進踏出廚房門檻,嘴裏老是詢問母親糯飯蒸熟没?
老祖母知道我嘴饞想揩油,她會祭出她的標準家罵,一聲「畜生仔!」叫了出來,我立刻就會倉卒走人躲在一旁。老祖母罵完人前腳剛離開,我後腳就跟著又出現在廚房。糯飯在蒸籠裏燜蒸約四十餘分鐘,母親也將它翻過三幾次,終於燜蒸大功告成。
此時,母親會再偷挖一口,快速塞進我的嘴裏。雖然只有小小的一口,我卻捨不得立刻將它吞落肚裏。剛出籠的糯飯不宜急吃,因為它的水份尚未完全乾燥,急吃很容易燙傷嘴內之膜皮。曾經有人因為這樣燙傷,被送進醫院治療好幾天哩。
冷卻後的糯米飯又是另番滋味,口感Q彈越嚼越香。母親燜蒸的糯米飯很特別,熱吃冷吃都很可口。有一回老祖母藏起一碗,想在空閒之時吃它。或許忙碌忘記此事,三天候突然想起餐櫃內的糯米飯,遂將它取出來用鼻子聞聞,其味依然清香彷如昨日之飯。
挖口入嘴毫無變質,由此可見母親燜糯飯技術之一斑了。從前家窮一年難得吃一回糯米飯,因此一有糯米飯出場,大人小孩都吃得肚皮撐圓。我家每次吃糯米飯都有小菜搭配,小菜不外乎是家中自醃之水蘿蔔,蘿蔔乾,或者是自家醃製的豆腐乳罷了。
直至許久之後,家中的經濟稍稍好轉,這才有從街上買回來的醃黃蘿蔔搭配。儘管都是一些簡單小菜之搭配,但每次我還是非得吃它滿滿的三幾碗不可。老祖母疼我怕我撐壞胃囊,總是叮嚀我不要心急。
歲月推移,光陰似箭。現在的人想吃碗糯米飯十分方便。而販賣糯米販糰之早餐店,或者光賣糯米飯的小攤販,幾乎處處都可見到它們的蹤跡。傳統市場內,更有專賣糯米飯的攤位,他們的生意不錯一年到頭都有現貨供應呢。
他們販賣的糯米飯,可能是中央廚房大量生產之成品。吃進嘴裏,幾乎吃不出糯米飯的香氣和滋味,只要吃過一次就無再吃之慾望。啊!好懷念昔日母親燜蒸的糯米飯滋味喲!
是日閒在家裡悶的發慌,我向廚房裡忙碌的老妻告聲外出。老妻一如往日叮嚀兩句,接著就放牛吃草去啦。走出家門天氣尚可,於是邁開腳步向前走。信步沿著舊路走下去,沒有設定的目標。此刻,在我心中一股勁兒只想著,趕快脫離塵囂,找塊自在的地方透透氣罷了。
行色匆匆,不一會人已來至十字路口。正值我在猶豫不決之際,右側山底一縷縷炊煙,嬝嬝升空引起我的注意。未經多所思考,我已蹚開步伐走上右側叉路上啦。這是一條農家田埂擴大之車道,僅容一部牛車通過而已。
農忙時期,用來輸送農耕用具,或者運送收穫之穀包。此路年代久遠,但車輪舊痕深深入眼。現在已無農耕和牛車,舊車道上遺留下來之凹陷車輪痕跡,與牛車輾過之溝痕,雜草叢生,深深包圍著路面,外人根本就看不出它的痕跡。
不過,在輪子痕跡附近,有一大片的酢漿草,開著紫花迎風搖曳,一溜紫色,十分引人目光注焦。復有大量車前草之襯托,綠意更加深濃。我的步伐速度很快,漸行漸近,仔細一看,原來炊煙出自一座四合院的廚房煙囪。
這幢三合院年代已然久老,進入大門的石階上,苔痕深深階石凹陷,這就表示從前進出人多。老屋門前栽植有一欉軟黃枝,它的藤蔓爬滿著竹棚架。藤枝上黃花朵朵,將其弧形門栱,烘托出莊嚴宏偉之外貌!
放眼望過去,廣大晒穀場上無人在走動。於是不告而入,穿過門檻,一隻黑狗汪汪前來迎接。就在狗吠聲中,主人出現並喝退黑狗。黑狗看見主人出來招呼,牠也識相的捲起尾巴,乖乖的跑去一旁納涼去啦。
在這三合院內,雖然有著主人之陪伴,但牠那雙閃亮的狗眼,依舊對著我緊盯,不懷好意的戒備著。我對狗性小懂一點,曲藝與牠套交情,所以,在一盞茶之後,牠已在我面前吐舌搖尾,表示牠已與我成為朋友了。
我向主人說,我是被那炊煙所吸引。主人笑臉迎人,並還熱情的邀我入客廳奉茶。客廳內的陳設整齊清潔,窗明几淨,採光充足。一張方形八仙桌,攔腰綁著一塊八仙彩,顏色古樸色彩稍頽,看樣子好像有點歷史。
見到八仙桌想起故鄉,每每村中遇上紅白喜喪,家家方桌集中廣場備用。里人互助自動集中,團結一致辦事迅速。這家的炊煙是在蒸鼠麴草粿,準備清明掃墓用的祭品。主人慇勤邀我到廚房參觀,老灶頭大鍋裡水沸煙冒,鍋上蒸籠高高疊放數層。灶火猛烈添柴不輟,炊煙便是新柴入灶時所產生的。
但見主人之媳婦拿著竹吹筒,在灶口猛吹空氣伺候火勢。女主人則站一旁,指揮著媳婦的工作。婆媳合作無間,粿香陣陣撲鼻而來。半晌過後,一炷香燃完,粿熟熄火,打開蒸籠蓋晾乾粿皮上之水份。
此時我已全部參觀完畢,在主人陪同下回到客廳。兩人繼續泡茶聊天,從聊談裡知道他們原籍福州,居住台灣已歷經三代,早已融入當地生活,所以,才會有炊粿做清明之舉措。
賓主談興濃濃之際,媳婦端上一盤,剛剛出籠的草粿請我嚐味。就在主人殷勤勸進之下,我吃甜鹹各一,滋味雋永脣齒留香。黃昏降臨主人留飯,但因出來已有一段時間,恐怕老妻叨唸,故爾婉拒了主人的好意。
走出這家四合院天色漸暗,遂加緊腳步趕往家走。看見家門之時,恰好遇見老妻出來等我,趕緊高喊招呼一聲!妻以笑臉迎接,於是夫婦倆挽手一起進入家門。兒孫見著我們親暱一起,聯合起鬨嘿聲鼓譟,引來左鄰右舍之垂注,害得我夫婦倆,當場滿臉通紅尷尬不已! [待續]。
「石磨」與「草鞋」都是台灣歷史見證之物。這干証據如今已經越來越少見啦,若想找到它們的身影,除非是在鄉下的農村博物館內,否則,真不知在哪裡才可見到它們?我幸運的生長在那年代,所以,我和它們有著深厚的感情。
「嘻呼礱穀,打米煮粥。阿婆想吃,新米糯飯。媳婦匆忙,洗米燜飯。癟香蝦米,放蔥作伴。糯飯軟香,阿婆愛吃。連吃兩碗,肚子大脹。痛苦萬分,咿咿啊啊!」小時候大人在礱穀磨米,我們兄弟幾個會聚在一旁,唱著兒歌幫大人打氣。
稚嫩童音念著上述兒歌,音調起伏各唱各調。雖是如此,大人並未嫌惡吾等之歌聲,從未嫌棄我等歌聲之聒噪難聽。磨穀這日大家都笑容滿面,因為磨出白米之後,就有新米糯飯可吃,心情之樂可想而知。
母親是家中長媳,下廚燜煮糯飯之責任,自然就由她一肩扛起。母親燜煮糯飯按步就班,一版一眼絲毫不敢馬虎。從泡米洗米到拌炒和上蒸工作,她都不敢假手於他人。因為一個不小心搞砸了,老祖母可會豪不客氣的當面開罵咧。
我家母親燜煮糯飯之時,通常會先將洗好之糯米,與爆香過之香料,混合一起同炒至六、七分熟程度。然後將它打入竹木製作之蒸籠內,燜蒸至全熟之後才熄火。糯米飯之燜煮必須注意火候,火勢太猛或太弱皆不可取,時斷時續也不可以。
家中只有秀蘭堂姐一人善於掌控火勢,因此,母親燜蒸糯飯之時,都委請她來擔綱火候之控制。在整個燜蒸過程之中,必須揭開蒸籠兩三次,目的是要將蒸籠內的米飯翻身。省略這道工序的話,蒸出來之糯米飯米粒生熟不均勻,吃進嘴裏咀嚼起來很不舒服。
每回家中燜蒸糯米飯,我必在火灶邊堆柴不敢偷懶或離開。因為支援堂姐顧火,以及搬運柴火就是我的工作。有時還得幫助母親,在缺水之蒸鍋中添入新水。其實我那麼努力的目的,無非是想吸聞那股糯米飯之香氣罷了。有時候母親探視米飯之時,她會偷偷挖一口給我過過饞癮。
此舉若不小心被老祖母看見,她老人家總會裝沒看見。並且會迅速離開廚房。老人家睜隻眼閉隻眼的態度,堂兄妹們看不慣,他們常會趁大人不在之際整我一頓。時間在冗長的等待中渡過,母親和秀蘭堂姐都埋頭於工作中。我按捺不住的踏進踏出廚房門檻,嘴裏老是詢問母親糯飯蒸熟没?
老祖母知道我嘴饞想揩油,她會祭出她的標準家罵,一聲「畜生仔!」叫了出來,我立刻就會倉卒走人躲在一旁。老祖母罵完人前腳剛離開,我後腳就跟著又出現在廚房。糯飯在蒸籠裏燜蒸約四十餘分鐘,母親也將它翻過三幾次,終於燜蒸大功告成。
此時,母親會再偷挖一口,快速塞進我的嘴裏。雖然只有小小的一口,我卻捨不得立刻將它吞落肚裏。剛出籠的糯飯不宜急吃,因為它的水份尚未完全乾燥,急吃很容易燙傷嘴內之膜皮。曾經有人因為這樣燙傷,被送進醫院治療好幾天哩。
冷卻後的糯米飯又是另番滋味,口感Q彈越嚼越香。母親燜蒸的糯米飯很特別,熱吃冷吃都很可口。有一回老祖母藏起一碗,想在空閒之時吃它。或許忙碌忘記此事,三天候突然想起餐櫃內的糯米飯,遂將它取出來用鼻子聞聞,其味依然清香彷如昨日之飯。
挖口入嘴毫無變質,由此可見母親燜糯飯技術之一斑了。從前家窮一年難得吃一回糯米飯,因此一有糯米飯出場,大人小孩都吃得肚皮撐圓。我家每次吃糯米飯都有小菜搭配,小菜不外乎是家中自醃之水蘿蔔,蘿蔔乾,或者是自家醃製的豆腐乳罷了。
直至許久之後,家中的經濟稍稍好轉,這才有從街上買回來的醃黃蘿蔔搭配。儘管都是一些簡單小菜之搭配,但每次我還是非得吃它滿滿的三幾碗不可。老祖母疼我怕我撐壞胃囊,總是叮嚀我不要心急。
歲月推移,光陰似箭。現在的人想吃碗糯米飯十分方便。而販賣糯米販糰之早餐店,或者光賣糯米飯的小攤販,幾乎處處都可見到它們的蹤跡。傳統市場內,更有專賣糯米飯的攤位,他們的生意不錯一年到頭都有現貨供應呢。
他們販賣的糯米飯,可能是中央廚房大量生產之成品。吃進嘴裏,幾乎吃不出糯米飯的香氣和滋味,只要吃過一次就無再吃之慾望。啊!好懷念昔日母親燜蒸的糯米飯滋味喲!
是日閒在家裡悶的發慌,我向廚房裡忙碌的老妻告聲外出。老妻一如往日叮嚀兩句,接著就放牛吃草去啦。走出家門天氣尚可,於是邁開腳步向前走。信步沿著舊路走下去,沒有設定的目標。此刻,在我心中一股勁兒只想著,趕快脫離塵囂,找塊自在的地方透透氣罷了。
行色匆匆,不一會人已來至十字路口。正值我在猶豫不決之際,右側山底一縷縷炊煙,嬝嬝升空引起我的注意。未經多所思考,我已蹚開步伐走上右側叉路上啦。這是一條農家田埂擴大之車道,僅容一部牛車通過而已。
農忙時期,用來輸送農耕用具,或者運送收穫之穀包。此路年代久遠,但車輪舊痕深深入眼。現在已無農耕和牛車,舊車道上遺留下來之凹陷車輪痕跡,與牛車輾過之溝痕,雜草叢生,深深包圍著路面,外人根本就看不出它的痕跡。
不過,在輪子痕跡附近,有一大片的酢漿草,開著紫花迎風搖曳,一溜紫色,十分引人目光注焦。復有大量車前草之襯托,綠意更加深濃。我的步伐速度很快,漸行漸近,仔細一看,原來炊煙出自一座四合院的廚房煙囪。
這幢三合院年代已然久老,進入大門的石階上,苔痕深深階石凹陷,這就表示從前進出人多。老屋門前栽植有一欉軟黃枝,它的藤蔓爬滿著竹棚架。藤枝上黃花朵朵,將其弧形門栱,烘托出莊嚴宏偉之外貌!
放眼望過去,廣大晒穀場上無人在走動。於是不告而入,穿過門檻,一隻黑狗汪汪前來迎接。就在狗吠聲中,主人出現並喝退黑狗。黑狗看見主人出來招呼,牠也識相的捲起尾巴,乖乖的跑去一旁納涼去啦。
在這三合院內,雖然有著主人之陪伴,但牠那雙閃亮的狗眼,依舊對著我緊盯,不懷好意的戒備著。我對狗性小懂一點,曲藝與牠套交情,所以,在一盞茶之後,牠已在我面前吐舌搖尾,表示牠已與我成為朋友了。
我向主人說,我是被那炊煙所吸引。主人笑臉迎人,並還熱情的邀我入客廳奉茶。客廳內的陳設整齊清潔,窗明几淨,採光充足。一張方形八仙桌,攔腰綁著一塊八仙彩,顏色古樸色彩稍頽,看樣子好像有點歷史。
見到八仙桌想起故鄉,每每村中遇上紅白喜喪,家家方桌集中廣場備用。里人互助自動集中,團結一致辦事迅速。這家的炊煙是在蒸鼠麴草粿,準備清明掃墓用的祭品。主人慇勤邀我到廚房參觀,老灶頭大鍋裡水沸煙冒,鍋上蒸籠高高疊放數層。灶火猛烈添柴不輟,炊煙便是新柴入灶時所產生的。
但見主人之媳婦拿著竹吹筒,在灶口猛吹空氣伺候火勢。女主人則站一旁,指揮著媳婦的工作。婆媳合作無間,粿香陣陣撲鼻而來。半晌過後,一炷香燃完,粿熟熄火,打開蒸籠蓋晾乾粿皮上之水份。
此時我已全部參觀完畢,在主人陪同下回到客廳。兩人繼續泡茶聊天,從聊談裡知道他們原籍福州,居住台灣已歷經三代,早已融入當地生活,所以,才會有炊粿做清明之舉措。
賓主談興濃濃之際,媳婦端上一盤,剛剛出籠的草粿請我嚐味。就在主人殷勤勸進之下,我吃甜鹹各一,滋味雋永脣齒留香。黃昏降臨主人留飯,但因出來已有一段時間,恐怕老妻叨唸,故爾婉拒了主人的好意。
走出這家四合院天色漸暗,遂加緊腳步趕往家走。看見家門之時,恰好遇見老妻出來等我,趕緊高喊招呼一聲!妻以笑臉迎接,於是夫婦倆挽手一起進入家門。兒孫見著我們親暱一起,聯合起鬨嘿聲鼓譟,引來左鄰右舍之垂注,害得我夫婦倆,當場滿臉通紅尷尬不已!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