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4)-

從前鄉下的農田排水溝裏,魚蝦土虱和毛蟹很多。假日一到,條條排水溝附近,都可見到一群群打水獵的小孩子。光復節那天學校放假一天,我邀同玩伴阿喜子一起去三角窟仔戽魚。

今天窟內很多大肚魚和土鯽魚,水戽半亁先用網子撈魚,天啊!滿滿的大肚魚在網內跳躍著。阿喜子主張將大肚魚丟棄,我覺得可惜,所以對阿喜子說全部給我。於是我便將所有的大肚魚裝入水桶,叫么弟先將它拿回家交給三弟全權處理。

三弟先將那桶大肚魚冲洗乾淨,瀝亁水分灑上鹽巴,然後放入鐵鍋內用文火將它煸乾。等我抓魚返回家中,一大篾籮之大肚魚亁呈現眼前。我順手捻起兩三條,丟入口中細細咀嚼,一陣清甜香脆十分可口。

然而,三弟對我說這只是半成品,待會用糖汁餞過將會更好吃。午餐過後大灶空著,三弟遂上場表演,他的糖汁餞魚亁之處女秀。只見他將半包黃砂糖,半包倒入鍋中熬煮成糖漿。待至糖漿稍微拔絲之時,立即將魚亁倒入與糖漿拌合。三弟用鍋鏟在鍋內不停的攪拌,將鍋內的糖汁收亁,再灑上炒熟的白芝麻起鍋。

冷卻之後再行試吃,此時之大肚魚蜜餞果然別有風味。捻些入嘴酥甜脆香兼而有之,越吃越順嘴,差點就將舌頭一起吞下肚子。弟妹們看我不停試吃,個個未待全涼爭先恐後的,妳一口我一口吃將起來。

人多食量真可怕,一大鍋的大肚魚蜜餞魚乾,已被我們吃掉大半。三弟怕被我們吃光,趕緊用個六吋盤子,裝滿一盤留給父母。剩餘的全歸弟妹們分享,沒多久就被我們吃得清潔溜溜。

長年以來鄉下人都這麼傳說著:「大肚魚不可食用,誤吃者會耳聾或產生皮膚病變。」因此在我們鄉下農村裡,大肚魚只用來餵鴨子,根本就沒人敢去吃它。然而在我們家裏,美食當前大家都把忌諱擺在一旁。

我們大家吃得津津有味,而那些大肚魚下肚迄今,弟妹們與我仍舊皮膚光潔耳聰目明,可見那些傳說完全不準。鄰居也有受惠者,阿喜子兄妹都有分享到,他們也安全沒有皮膚病變。

因為有了這次的經驗,日後凡我兄弟之言,他家兄妹深信不誤。這大概就是我門兄弟,拼命吃大肚魚換來的報酬吧?大肚魚的生活史十分有趣;早年耕牛完成階段工作之後,主人會將牠卸犁放他自由活動。

家中小孩把牠牽到河裏揾浴,泡在水中的牛隻精神鬆懈後,不知不覺的排出大量的糞便。這時體型小肚子大的小魚,圍攏過來當其清道夫之工作。不瞬間所有牛糞,就被它們清理得乾乾淨淨。

或許就是因為它吃牛糞,才會被誤人為魚身有毒不可亂吃。大肚魚的繁殖率相當驚人,一隻母魚可下千百顆成熟魚卵。它的窩築在隱閉之水草堆裏,天敵想害它都不容易。水質好壞它都可以存活下去,水質差它也照活不誤。

土鯽魚是它們的遠親夥伴,除此之外它的親戚還很多。據經驗得知;有它的地方就有河蚌,因為它們是屬共生團體。通常,大肚魚會將魚卵產在河蚌體內。魚卵成熟離開蚌殼,順便也將河蚌裝於魚鰓內的蚌苗帶出殼外,藉著魚鰓之運動將蚌苗散播到各地。

這種共生行為,還是博物老師告訴我們的訊息。不過,我沒親眼看過沒有把握這說法對錯。我只知道大肚魚滿溝到處都是,隨便一撈就可撈到,如此而已。其實,「大肚魚」這個名稱是台灣人幫牠取的,因為牠們的特徵是雌魚的 肚子總是大大的,所以,人們便將「大肚魚」的名銜加道牠們的頭上。

此魚是屬於「卵胎生的」魚類,春季與夏季期間十分活躍。拿個小網兜界可撈捕到牠,如撈到雌性大肚 魚,用小刀剖開腹部,您將會發現胎兒小魚在蠕動,而非只見魚卵,這種繁殖方式舊稱之為「卵胎生」。換言之 ,此魚與大部分行體外受精的魚類有所不同。也正因為如此,所以他在水族中顯得很特別。

大肚魚的雄魚,肚子外觀十分流線型,牠沒 有太太們那麼大的肚子。但是牠們的臀鰭已經發展成為,一個交尾器 以便進行體內受精。雄魚顧家且深愛著母魚,天天為牠太太能保留著「大肚」之名而努力不歇。

通常,大肚魚能適應的生活空間很大,在溪水流速緩慢的岸邊。或者水淺之池沼,或是污濁的水窪中,牠們都能活得悠游自在。同時他的抗鹽能力很高,牠能容 忍高鹽分的半淡半鹹水質。不論環境多麼惡劣,牠們都能活得欣欣向榮。

此外,大肚魚喜歡在暖流水域活動。牠是屬於表層游泳之魚類,大多成群結隊地聚集在水 裡的表層活動。牠們的棲息環境很廣泛,但是偏好在低海拔溪河的緩流區,以及湖泊、田間排水溝、或水渠 通道中棲息。對於環境污染的耐受力強,可以在污染的水域裡,或者是低溶 氧的環境中生存。

牠們的生活習性偏好肉食,特別嗜食孑孓等水棲昆蟲。牠們的體態 頭部中大,魚嘴之吻部短小。眼大,眼間區及吻背略寬而平 直。 公魚尾鰭呈圓形。 體色為淡金黃色或灰色,略透明。背側暗褐色,腹面淺白。

雌魚的腹部後端有一黑色斑。各鰭的外緣呈深褐色。 身長為2~4公分者比較常見,而其最大體長者,可達5公分左 右。牠是屬於臺灣地區的外來魚種。原生於北美洲的水系,約於1913年引 入臺灣。現已普遍存在於各溪流、湖沼及田渠等水域。

至於牠的生態習性,喜好在暖水域活動。牠係為表層魚類,大多成群地在水體 的表層活動。偏好在低海拔溪河的緩流區,以及湖泊、田間 、渠道等棲所。昔日 我們居住在鄉下,因為天天與牠接觸,故爾對於大肚魚之生態非常熟悉。

當時的農田尚未遭受到工業污染,所以,在田間水渠水窪地區生存著很多大肚魚。平日空閒之餘,只需用網目較密集的魚網撈捕,很短時間內就可以撈到一大堆。如果您想要抓得更多.,您可以利用當地的地形進行圍堵。將一大群的大肚魚,堵在一個區域內會更容易捕撈。

再者,利用保特瓶做成類似魚籠的器具誘抓也行,但是這種誘抓器具,放置水中不可太久,因為放置水內過久,誘入瓶內之大肚魚會死亡。一般水中有魚的化,應該很快的就會有所收獲。

大肚魚之原產分佈區域,大約是在美國東部、西 印度群島及中美洲。牠之被引人其他國家,倒不是水族箱觀賞者喜歡 ,因為牠的形狀與色澤,極為平庸且毫無特色。千萬別以為牠的體型不大,可是牠的野性及侵略性很強,經常 會攻擊同一水族箱內體型相似,或者體型更大的魚類。

牠之所以被引進放入亞洲、 澳洲及南歐一些國家的湖泊、河川等自然水域中。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利用牠來吃水中寄生的蚊子 幼蟲孑孓。因為蚊子帶來諸多疾病,危害人類健康至巨。為了遏止猖獗的瘧疾與霍亂之蔓延,所以,引進肉食性極強的大肚魚,吃盡蚊子的幼蟲孑孓以防後患。

大肚魚的成魚體型,雌者長度約在五公分左右,雄魚體長未及三公分。1962年,台灣的鄧子髜先生,他對大肚魚進行研究。研究內容包括大肚魚的求愛與分娩等行為 。之後鄧氏的發現,雖然大肚魚之婚姻關係是「某大姐」模式, 但雌魚卻絕對拒絕「小丈夫」。

換言之也就是說,如果雌魚比雄魚大上幾倍 ,這雌魚看到「小」丈夫來求愛,不是不理不睬,就是沈潛到水底,讓 雄小子無法霸王硬上弓。倘若小雄魚不識相,還苦苦糾纏,那雌威一 發作就會向雄小子猛烈攻擊,甚至把小雄魚一口吞掉

牠與孔雀魚有親戚關係,牠是卵胎生之將魚的代表。由於牠屬週期性的生產方式,產量高且快速,故爾贏得「百萬魚」的封號。也正因為如此,牠常是初飼養觀賞魚者家中的常客。 [網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