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8)-
我喜歡騎著腳踏車四處跑跑,毫無目的馳騁逍遙自在。想到哪就到哪,無須花費腦筋去作規劃。從江子翠出發經新海橋上蘆洲,中間必須經過五股濕地和大片的水田。在這一帶路形彎曲車流量相當大,因為這兒,正好是上國家高速公路的迴旋道附近之緣故。
早年有許多漁民在這塊濕地裏討生活,他們用盡辦法將濕地水漥內的魚、蝦、螃蟹和鰻魚抓到中央市場去販賣。您可別小看濕地裏的水漥,它的面積不是很大,可是每天的收穫足夠讓一家人溫飽。運氣好的話,撈條大鰻魚或多抓幾隻大紅蟳,那可讓你高興得笑裂大嘴。
五股濕地成形很早,觀漁賞鳥在此十分方便。常在這裡駐足的鳥類有白鷺、蒼鷹、大小鷺鷥、白頭鶲、紅冠水鳥、水鴨與八哥等等。這裡有大台北後樂園之稱,春季夏季遊人如織。賞鳥朋友更是全年無休,不論何季何時都可見到他們的蹤跡。
賞鳥人的裝備齊全,個個精神抖擻。他們頂大盤帽胸前掛著相機與望遠鏡,身穿迷彩服腳踩著悠閒的步伐,來往於堤岸或賞鳥步道上。時而舉起照相幾,對準目標採集鏡頭。偶或架起望遠鏡,細心觀賞著遠方飛來的罕客或怪鳥。看到精采目標,嘴裏念念有詞,要不就是驚嘆聲連連不休。
「開麥拉曼」(Cameraman),有如貍貓般的竄上跳下。手中數位相機、傻瓜相機、或單眼高級的大砲相機動個不停。喀嚓之聲連連不斷,鏡頭一個接一個毫不手軟。他門工作之時,靜如處子動若脫兔,腳踩水中螞蝗入侵吸血他都不在乎,因為他們要掌握的契機,就是這些那些瞬間之美!
每星期週休日下午三點左右,穿著迷彩服的導覽員會出現在這裡。他們引導大人小孩在堤上游走,讓他們親近體會出,居住在濕地上的動植物和昆蟲的生態。每個參觀者,剛踏進這塊荒地似的水涯樂園,滿心質疑這片荒涼之地,真的會有生物在此生活嗎?
其實在這塊濕地上,週遭的環境完全沒受到污染。水質清靜草木茂盛,每年到此留步之候鳥數以萬計。在此長住生物很多,包括小螃蟹、彈塗魚、蛤蜊、田螺、還有許多不知名或瀕臨絕種的水族。
有一種被稱為「厚蟹」的蟹類,每於退潮之時,成群結隊大搖大擺的在蘆竹根下覓食竄走。一付旁若無人的樣相,讓人看了都覺得好笑。根據一位對牠熟悉的朋友說:這種厚蟹生性殘忍,牠是屬於食肉蟹族,左鄰右舍常在不知不覺裏,變成為牠們的食物。即便是蟹殼堅硬的大眼蟹,一不小心就會成為牠們的口糧呢。
童年玩伴阿喜仔,生性喜歡摸螺挖蟹。有一回他聽到開計程車的父親說,五股溼地退潮時,彈塗魚滿地爬行跳躍。他聽了很在意,於是約我,找個休假日去那裡打水獵。水獵吾之所好,當然是滿嘴答應他的邀約。
星期日來臨,為配合退潮時間,我們各帶著兩個飯糰在十點左右出發。騎腳踏車到那邊半個小時,趕到那邊恰好退潮開始。我們把時間掐得剛好,臨至溼地到那裡,潮水已經退了大半,一些較高的砂堆也已露頭了。
我們走過蘆竹林,腳被綿爛的泥濘深深吸住,想拔出腳掌覺得有點困難。此時看到招潮蟹自由自在的橫行,讓我們羨慕得不得了。但見人跡已到牠的眼前,牠們猶高舉雙螯不懼人至。這時不免讓我想起了「螳臂擋車」的故事,對於牠們的無知,卻也興起了無限的同情。
彈塗魚當地人又稱牠叫「花跳」,我們卻給牠一個美麗的名字叫做「跳舞魚」。這種怪魚水陸兩棲,在水中用鰓呼吸,在陸地則以身滾地沾水保持濕潤。牠的身上佈滿白點,背鰭則是一根根的豎起。我們使用笳栳撈牠,因為數量很多,不久就以撈滿一小桶。下午兩點左右上岸,吃完飯糰立即打道回府。
漁獲之花跳,老芋仔彭鴻買走三斤,他說要與藥酒同燉可以補寒虛。我家則用牠來煮薑湯,還有用牠炸了一大盤的天不辣。一家十口圍桌進餐,雖然菜色不多,但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
潮間帶的紅樹林底下,退潮之時非常熱鬧。招潮蟹和尚蟹到處橫行。殊有紅樹林小丑之稱的彈塗魚,如同主角般的在泥濘舞台上賣力演出。牠們敏銳的反應,只要人腳踩地之震動,牠們立刻深深躲入地洞,任憑天敵臨近亦對牠莫可奈何。
根據資料顯示,在台灣有記錄之彈塗魚共有三種:第一種是俗稱「泥猴」者,體型較小也最為常見。其次是青色彈塗魚,牠又稱做「七星岩」。背鰭極長,常高舉有如揚帆一般。第三種是大彈塗魚,牠的體型最大,因身上有許多藍色的斑點,又稱為「花跳」。
然而,在台灣南部的彈塗魚的種類有兩种種,較小的一種比較常見,稱為廣東彈塗魚。這種彈塗魚身長可達100 mm,當海水退潮之時,牠們會在紅樹林的泥灘附近,經常可以看見牠們在活動。另一種稱為薄氏大彈塗魚或簡稱「大彈塗魚」,牠成長後之身長約200 mm。
大彈塗魚不及廣東彈塗魚那樣能適應陸上生活,牠只能停留在地面上很短時間。潮退時在浮橋盡頭的水邊附近,經常可以見到牠們的足跡。為了躲避天敵之襲擊,地面上一有風吹草動,牠力即會鑽儘地洞中避難。
彈塗魚主要的特徵是牠擁有一對凸出的眼睛,平時就喜歡骨碌亂轉東西亂瞧。彈塗魚居住的地洞很特殊,為了躲避天敵,因此垂直而狹窄的往地下挖掘洞穴。牠的地洞口直徑約二厘米,進出之洞口有兩個,相距十五厘米左右。
洞口四周堆著淤泥用以欺敵,而這些泥堆是彈塗魚在掘洞時,用牠的小口一口一口得銜著帶出地面,然後堆積在洞口周圍,形成一座碉堡式的出入口。牠的兩個出入口形成兩條隧道,深入地下約廿餘厘米處接合成單一隧道。接合處再沿伸一條垂直的地道,長約二十厘米呈「ㄚ」形。
由於他的行動靈敏,加上洞穴之庇護,若非水獵經驗豐富者,根本就無法在第一時間裡將牠逮住。躲入洞穴之壇塗魚,利用其反應敏銳之肚皮,貼地感覺地面上已無他物之活動反應,這才幼小心翼翼的爬至洞口觀測,確定週遭危機已除,牠才會爬出洞口活動。
彈塗魚長相非常特別,頭像青蛙,身體卻像鱔魚,除了可以在水中游泳,在泥灘上匍匐前進,最令人驚訝的是牠能夠跳起來,甚至還會爬樹,彈塗魚會用皮膚呼吸,所以能在陸上活動,牠的胸鰭肌肉發達,前後擺動,就可以爬行加上身體修長有力,彈跳的動作又快又遠,腹鰭演化成吸盤,因此可以吸附在樹幹上。
另外彈塗魚的求偶方式也很奇特,每到春天,雄彈塗魚先挖U字型的洞準輩交配之用。此洞亦留有兩個洞口,以備危急之時可以迅速的逃生。當雄魚遇到雌魚經過眼前之際,牠就立刻弓起背脊炫耀漂亮的背鰭。
接著牠再展示,牠那迷人的粉紅色肚皮。最後拚命往上彈跳,通常經過這些步驟之後,雌魚認為不錯,牠就會隨雄魚入洞完成好事。彈塗魚會捕捉螃蟹的幼蟲,或者小蝦和昆蟲當食物,可是牠自己也是其水鳥們獵食的目標,這就是大自然形成的食物鏈。
至於彈塗魚的食用,在南部比較時興,北部很少見到牠的料理。印象中,在華西街裡的台南擔仔麵有在賣。因為牠是屬於鄉下地方性之高級食材,在北台灣要買這種鄉土味的食材。一般來說是不太容易買到的。
在萬華龍山寺旁的傳統市場裡,或許運氣好可以見到牠的身影也說不定哩。我家料理彈塗魚是用藥燉,有時候是拖麵漿下油鍋酥炸。有次我將牠鹽醃之後乾煎,滋味與口感神似乾煎之狗魽仔魚,鹹香下飯,潤而不膩,真得不錯吃哦! [待續]。
我喜歡騎著腳踏車四處跑跑,毫無目的馳騁逍遙自在。想到哪就到哪,無須花費腦筋去作規劃。從江子翠出發經新海橋上蘆洲,中間必須經過五股濕地和大片的水田。在這一帶路形彎曲車流量相當大,因為這兒,正好是上國家高速公路的迴旋道附近之緣故。
早年有許多漁民在這塊濕地裏討生活,他們用盡辦法將濕地水漥內的魚、蝦、螃蟹和鰻魚抓到中央市場去販賣。您可別小看濕地裏的水漥,它的面積不是很大,可是每天的收穫足夠讓一家人溫飽。運氣好的話,撈條大鰻魚或多抓幾隻大紅蟳,那可讓你高興得笑裂大嘴。
五股濕地成形很早,觀漁賞鳥在此十分方便。常在這裡駐足的鳥類有白鷺、蒼鷹、大小鷺鷥、白頭鶲、紅冠水鳥、水鴨與八哥等等。這裡有大台北後樂園之稱,春季夏季遊人如織。賞鳥朋友更是全年無休,不論何季何時都可見到他們的蹤跡。
賞鳥人的裝備齊全,個個精神抖擻。他們頂大盤帽胸前掛著相機與望遠鏡,身穿迷彩服腳踩著悠閒的步伐,來往於堤岸或賞鳥步道上。時而舉起照相幾,對準目標採集鏡頭。偶或架起望遠鏡,細心觀賞著遠方飛來的罕客或怪鳥。看到精采目標,嘴裏念念有詞,要不就是驚嘆聲連連不休。
「開麥拉曼」(Cameraman),有如貍貓般的竄上跳下。手中數位相機、傻瓜相機、或單眼高級的大砲相機動個不停。喀嚓之聲連連不斷,鏡頭一個接一個毫不手軟。他門工作之時,靜如處子動若脫兔,腳踩水中螞蝗入侵吸血他都不在乎,因為他們要掌握的契機,就是這些那些瞬間之美!
每星期週休日下午三點左右,穿著迷彩服的導覽員會出現在這裡。他們引導大人小孩在堤上游走,讓他們親近體會出,居住在濕地上的動植物和昆蟲的生態。每個參觀者,剛踏進這塊荒地似的水涯樂園,滿心質疑這片荒涼之地,真的會有生物在此生活嗎?
其實在這塊濕地上,週遭的環境完全沒受到污染。水質清靜草木茂盛,每年到此留步之候鳥數以萬計。在此長住生物很多,包括小螃蟹、彈塗魚、蛤蜊、田螺、還有許多不知名或瀕臨絕種的水族。
有一種被稱為「厚蟹」的蟹類,每於退潮之時,成群結隊大搖大擺的在蘆竹根下覓食竄走。一付旁若無人的樣相,讓人看了都覺得好笑。根據一位對牠熟悉的朋友說:這種厚蟹生性殘忍,牠是屬於食肉蟹族,左鄰右舍常在不知不覺裏,變成為牠們的食物。即便是蟹殼堅硬的大眼蟹,一不小心就會成為牠們的口糧呢。
童年玩伴阿喜仔,生性喜歡摸螺挖蟹。有一回他聽到開計程車的父親說,五股溼地退潮時,彈塗魚滿地爬行跳躍。他聽了很在意,於是約我,找個休假日去那裡打水獵。水獵吾之所好,當然是滿嘴答應他的邀約。
星期日來臨,為配合退潮時間,我們各帶著兩個飯糰在十點左右出發。騎腳踏車到那邊半個小時,趕到那邊恰好退潮開始。我們把時間掐得剛好,臨至溼地到那裡,潮水已經退了大半,一些較高的砂堆也已露頭了。
我們走過蘆竹林,腳被綿爛的泥濘深深吸住,想拔出腳掌覺得有點困難。此時看到招潮蟹自由自在的橫行,讓我們羨慕得不得了。但見人跡已到牠的眼前,牠們猶高舉雙螯不懼人至。這時不免讓我想起了「螳臂擋車」的故事,對於牠們的無知,卻也興起了無限的同情。
彈塗魚當地人又稱牠叫「花跳」,我們卻給牠一個美麗的名字叫做「跳舞魚」。這種怪魚水陸兩棲,在水中用鰓呼吸,在陸地則以身滾地沾水保持濕潤。牠的身上佈滿白點,背鰭則是一根根的豎起。我們使用笳栳撈牠,因為數量很多,不久就以撈滿一小桶。下午兩點左右上岸,吃完飯糰立即打道回府。
漁獲之花跳,老芋仔彭鴻買走三斤,他說要與藥酒同燉可以補寒虛。我家則用牠來煮薑湯,還有用牠炸了一大盤的天不辣。一家十口圍桌進餐,雖然菜色不多,但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
潮間帶的紅樹林底下,退潮之時非常熱鬧。招潮蟹和尚蟹到處橫行。殊有紅樹林小丑之稱的彈塗魚,如同主角般的在泥濘舞台上賣力演出。牠們敏銳的反應,只要人腳踩地之震動,牠們立刻深深躲入地洞,任憑天敵臨近亦對牠莫可奈何。
根據資料顯示,在台灣有記錄之彈塗魚共有三種:第一種是俗稱「泥猴」者,體型較小也最為常見。其次是青色彈塗魚,牠又稱做「七星岩」。背鰭極長,常高舉有如揚帆一般。第三種是大彈塗魚,牠的體型最大,因身上有許多藍色的斑點,又稱為「花跳」。
然而,在台灣南部的彈塗魚的種類有兩种種,較小的一種比較常見,稱為廣東彈塗魚。這種彈塗魚身長可達100 mm,當海水退潮之時,牠們會在紅樹林的泥灘附近,經常可以看見牠們在活動。另一種稱為薄氏大彈塗魚或簡稱「大彈塗魚」,牠成長後之身長約200 mm。
大彈塗魚不及廣東彈塗魚那樣能適應陸上生活,牠只能停留在地面上很短時間。潮退時在浮橋盡頭的水邊附近,經常可以見到牠們的足跡。為了躲避天敵之襲擊,地面上一有風吹草動,牠力即會鑽儘地洞中避難。
彈塗魚主要的特徵是牠擁有一對凸出的眼睛,平時就喜歡骨碌亂轉東西亂瞧。彈塗魚居住的地洞很特殊,為了躲避天敵,因此垂直而狹窄的往地下挖掘洞穴。牠的地洞口直徑約二厘米,進出之洞口有兩個,相距十五厘米左右。
洞口四周堆著淤泥用以欺敵,而這些泥堆是彈塗魚在掘洞時,用牠的小口一口一口得銜著帶出地面,然後堆積在洞口周圍,形成一座碉堡式的出入口。牠的兩個出入口形成兩條隧道,深入地下約廿餘厘米處接合成單一隧道。接合處再沿伸一條垂直的地道,長約二十厘米呈「ㄚ」形。
由於他的行動靈敏,加上洞穴之庇護,若非水獵經驗豐富者,根本就無法在第一時間裡將牠逮住。躲入洞穴之壇塗魚,利用其反應敏銳之肚皮,貼地感覺地面上已無他物之活動反應,這才幼小心翼翼的爬至洞口觀測,確定週遭危機已除,牠才會爬出洞口活動。
彈塗魚長相非常特別,頭像青蛙,身體卻像鱔魚,除了可以在水中游泳,在泥灘上匍匐前進,最令人驚訝的是牠能夠跳起來,甚至還會爬樹,彈塗魚會用皮膚呼吸,所以能在陸上活動,牠的胸鰭肌肉發達,前後擺動,就可以爬行加上身體修長有力,彈跳的動作又快又遠,腹鰭演化成吸盤,因此可以吸附在樹幹上。
另外彈塗魚的求偶方式也很奇特,每到春天,雄彈塗魚先挖U字型的洞準輩交配之用。此洞亦留有兩個洞口,以備危急之時可以迅速的逃生。當雄魚遇到雌魚經過眼前之際,牠就立刻弓起背脊炫耀漂亮的背鰭。
接著牠再展示,牠那迷人的粉紅色肚皮。最後拚命往上彈跳,通常經過這些步驟之後,雌魚認為不錯,牠就會隨雄魚入洞完成好事。彈塗魚會捕捉螃蟹的幼蟲,或者小蝦和昆蟲當食物,可是牠自己也是其水鳥們獵食的目標,這就是大自然形成的食物鏈。
至於彈塗魚的食用,在南部比較時興,北部很少見到牠的料理。印象中,在華西街裡的台南擔仔麵有在賣。因為牠是屬於鄉下地方性之高級食材,在北台灣要買這種鄉土味的食材。一般來說是不太容易買到的。
在萬華龍山寺旁的傳統市場裡,或許運氣好可以見到牠的身影也說不定哩。我家料理彈塗魚是用藥燉,有時候是拖麵漿下油鍋酥炸。有次我將牠鹽醃之後乾煎,滋味與口感神似乾煎之狗魽仔魚,鹹香下飯,潤而不膩,真得不錯吃哦!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