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2)-
據我所知,台灣的燈籠花的種類很多,最常被提到的算是朱槿或扶桑的不同品系的吊鐘花。吊鐘花類的花卉,它幾乎全年都是盛開的,但是以春、夏最為壯觀。從前五分埔鐵路宿舍,家家都有前庭與後院。
早期這片宿舍,只有鐵路局之日本員工在居住。台灣光復之後,台灣籍員工才獲得分配。平日喜歡四處溜搭的我,在各條通四處胡亂竄逛。在這悠閒亂逛歲月裡,我親眼見過多種的燈籠花。
一條通第三戶李家的前庭,種是扶桑科的燈籠花。這家是客家人,他們稱呼它叫「吊鐘花」。一條通尾端的宋家,彰化員林人,他家後院有三株燈籠花,它的葉片像石蒜,這家人稱它為「鈴蘭草」,開著潔白似倒掛的鈴鐘形狀,後來問清楚才知道,它是前主人自北海道移植過來的鈴蘭花。
四條通陳家的燈籠花很特殊,它是一種厚肉的葉子,葉緣淡淡的紫紅,花朵繁多亦呈淡色紫紅。陳家也是客家人,他們將它稱做「莉洛草」,花期在夏天最旺盛,一片淡色紫紅十芬嗆眼。莉洛草燈籠花的鋸齒狀葉片,落地不久便會冒出白根,故又稱它為「落地生根」。
據陳家大哥所說,在他們家鄉的河壩沙埔上,這種燈籠花遍地皆是。每當夏晨路過所見,它是茂盛的一片紫紅,到了日正當中他就渾身散勁,給人一種萎靡不振之感覺。到了黃昏時刻,它又恢復了欣欣向榮的模樣。
五條通至八條通,大都是鐵路局高級職員居多。這些住戶絕大多數是外省籍,他們來自大陸各省,語言鄉音濃濃交錯,但是在溝通上毫無問題。六條通蘇家是我最先認識的外省人,祖籍湖南湘潭,家中個個硬頸非常固執,鄰居是廣西人都說他們這家人是騾子。直到我入伍當兵之後,才知道騾子脾氣執拗不易妥協。
蘇家的燈籠花也是扶桑的系種,但是它的花蕊是兩層的燈籠形狀。比較特殊的燈籠花是八條通的空戶,據說它的主人是鐵路局高官,在鄭州路鐵路醫院附近有棟獨戶居屋。家人目前都居住那邊,所以這戶暫時是空戶。
這家前院是一大片的草本花木,因為無人整理而顯得雜草叢生。那年四、五月間我去八條通找朋友,經過這戶的前院正好滿花朵。此花形狀與鈴蘭相近,花色有紫有白也有淡紅,錯落點綴花形如風鈴,後來才知道它是「風鈴草」。
農家子弟沈萬英同學(虛擬姓氏),他家居住於離鐵路宿舍不遠處之農家三合院。他家兼種鮮花供應市場,花圃不大但栽植許多不同之花種。每到春夏之交,他家的燈籠花開得燦爛茂盛。
沈萬英說它是他的阿祖所種,每年花開時期就會想起他的阿祖。沈家之燈籠花枝條柔軟,伸長後具懸垂性。葉片對生呈橢圓形或長卵形,葉片之邊緣鋸齒狀。花著生於枝條上端之葉腋處,花梗細長而下垂。一般燈籠花之花萼極具觀賞性,花形或開張或反捲,花瓣含羞微展,有單瓣或重瓣。
它的花柱及花絲細長而突出於花瓣之外,酷似小燈籠而喜氣洋洋。花色變化豐富,花萼有紅、白、粉、桃等色。至於花瓣亦有紅、白、粉、桃、紫等等。它的花期為冬至春季,沈家老伯對它十分推崇,一有空閒便在花前樹下消磨半天。沈老伯曾經對我說過:「只要陽光充足,加上適當的照顧一定可以花開滿園。」
自幼年時期有記憶開始,我就酷愛注意生物之成長和結果,眼見它們自種籽落地裂皮,然後萌芽成長,每個階段皆充滿著驚奇和等待。一顆暗褐不起眼的種籽放進泥窩,輕輕掩上泥土就開始,它就令我腦袋裏充滿著遐想。
三幾天功夫不見,種籽裂皮露白,生命跡象已經欣欣然矣。之後,再經多次的灑水照顧,胚芽吐綠天天茁壯,然後迎風挺立向您打招呼,那種震撼心情筆墨難以形容。新出細嫩的葉片,經過陽光空氣和水分的供養,逐漸的由嫩黃轉為淺綠。
又經幾天的耽擱,它的葉片由淺綠變成深綠,蒼翠耀眼,尚未長成就已帶給人類無限的希望。而其成長過程歷經一季,不論春夏秋冬都過得愉快順暢。迨至果熟蒂老之時,那份成就感不需多加渲染,旁人也都可以感覺出來。農家特別尊敬種籽與生物,自選種伊始,他們就對它愛護有加。
看著它們自由自在的萌芽,它就代表著一份成長的期待。不管陰晴風雨,不論冷暖乾濕,天天對它問候致意,無非希望它能順利成為可用之材,這與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態並無二致。
平日裏對它瞧上一眼,心滿意足,即便是在夢中看見它們,您也會由衷的送上一個會心的微笑。就在它落土之前,有人願花時間去端詳它的模樣。精挑細選出來的精英,的確能帶給人無限的希望。
我家讀農校的老三說得好:「種籽是希望,它也是鼓勵人類的好範本。當您處於荊棘困頓之時,不妨想想那些與天候天敵抗爭的種籽,這樣您的心情就會好過些。它們雖然渺小微不足道,可是長大成材之模樣,又有多少人可與之匹比呢?」
老三車禍喪生已有卅餘年,但他這句話至今仍在我的腦海裏盤旋。每次在商場遇到瓶頸難題,我都會想起這句話而奮戰不懈。從小至今,不知有多少種籽從我手中落土。樹種籽、花種籽、草種籽、或菜種籽無奇不有。最小者比針尖大不了多少,最大者也有成人拳頭大小。
妙的是不論它的顆粒大小,其成長過程總脫不了播種、裂皮、萌芽、成長、等等程序。經驗老到之農人,一睇眼它就可以分辨出種籽的身分。次之者,將種籽放入嘴裏咬嚼數下,從其味道就可判別出它是何物。再次者,必須等到它發芽長葉才知道它是啥麼東西。
俗云:「隔行如隔山」,此言不假。別以為農家鎮日與土為伴沒有出息,其實,行行出狀元,即便低賤工作戮力投入,功夫一到自然就能脫穎而出。家舅與表哥大字不識一籮筐,經常在別人面前說,自己是個捏泥卵長大的「青瞑牛」。
然而他們依著經驗耕作,照樣可以種出好吃的稻米,培育出好生養的雞鴨等家禽。甚至他們對天氣的預測,僅憑一些自然現象,都比氣象局之預測來得準確。他們沒有學問,但說出的經驗句聚在理,由不得您不佩服他們的智識。農家人經常勉勵自家孩子說:「英雄不論出身低,果蔬生物有其種。」
這些話在六、七十多年前非常流行,而六、七十年後的今天依然適用無誤。人類應該多向生物的種籽學習生存之道,見它們努力破土而出,然後努力的成長,一步步成長茁壯乃至開花結果,一步步朝著未來邁進。這不正像我們人類一樣,都在期待著未來之夢想能夠實現嗎? [待續]。
據我所知,台灣的燈籠花的種類很多,最常被提到的算是朱槿或扶桑的不同品系的吊鐘花。吊鐘花類的花卉,它幾乎全年都是盛開的,但是以春、夏最為壯觀。從前五分埔鐵路宿舍,家家都有前庭與後院。
早期這片宿舍,只有鐵路局之日本員工在居住。台灣光復之後,台灣籍員工才獲得分配。平日喜歡四處溜搭的我,在各條通四處胡亂竄逛。在這悠閒亂逛歲月裡,我親眼見過多種的燈籠花。
一條通第三戶李家的前庭,種是扶桑科的燈籠花。這家是客家人,他們稱呼它叫「吊鐘花」。一條通尾端的宋家,彰化員林人,他家後院有三株燈籠花,它的葉片像石蒜,這家人稱它為「鈴蘭草」,開著潔白似倒掛的鈴鐘形狀,後來問清楚才知道,它是前主人自北海道移植過來的鈴蘭花。
四條通陳家的燈籠花很特殊,它是一種厚肉的葉子,葉緣淡淡的紫紅,花朵繁多亦呈淡色紫紅。陳家也是客家人,他們將它稱做「莉洛草」,花期在夏天最旺盛,一片淡色紫紅十芬嗆眼。莉洛草燈籠花的鋸齒狀葉片,落地不久便會冒出白根,故又稱它為「落地生根」。
據陳家大哥所說,在他們家鄉的河壩沙埔上,這種燈籠花遍地皆是。每當夏晨路過所見,它是茂盛的一片紫紅,到了日正當中他就渾身散勁,給人一種萎靡不振之感覺。到了黃昏時刻,它又恢復了欣欣向榮的模樣。
五條通至八條通,大都是鐵路局高級職員居多。這些住戶絕大多數是外省籍,他們來自大陸各省,語言鄉音濃濃交錯,但是在溝通上毫無問題。六條通蘇家是我最先認識的外省人,祖籍湖南湘潭,家中個個硬頸非常固執,鄰居是廣西人都說他們這家人是騾子。直到我入伍當兵之後,才知道騾子脾氣執拗不易妥協。
蘇家的燈籠花也是扶桑的系種,但是它的花蕊是兩層的燈籠形狀。比較特殊的燈籠花是八條通的空戶,據說它的主人是鐵路局高官,在鄭州路鐵路醫院附近有棟獨戶居屋。家人目前都居住那邊,所以這戶暫時是空戶。
這家前院是一大片的草本花木,因為無人整理而顯得雜草叢生。那年四、五月間我去八條通找朋友,經過這戶的前院正好滿花朵。此花形狀與鈴蘭相近,花色有紫有白也有淡紅,錯落點綴花形如風鈴,後來才知道它是「風鈴草」。
農家子弟沈萬英同學(虛擬姓氏),他家居住於離鐵路宿舍不遠處之農家三合院。他家兼種鮮花供應市場,花圃不大但栽植許多不同之花種。每到春夏之交,他家的燈籠花開得燦爛茂盛。
沈萬英說它是他的阿祖所種,每年花開時期就會想起他的阿祖。沈家之燈籠花枝條柔軟,伸長後具懸垂性。葉片對生呈橢圓形或長卵形,葉片之邊緣鋸齒狀。花著生於枝條上端之葉腋處,花梗細長而下垂。一般燈籠花之花萼極具觀賞性,花形或開張或反捲,花瓣含羞微展,有單瓣或重瓣。
它的花柱及花絲細長而突出於花瓣之外,酷似小燈籠而喜氣洋洋。花色變化豐富,花萼有紅、白、粉、桃等色。至於花瓣亦有紅、白、粉、桃、紫等等。它的花期為冬至春季,沈家老伯對它十分推崇,一有空閒便在花前樹下消磨半天。沈老伯曾經對我說過:「只要陽光充足,加上適當的照顧一定可以花開滿園。」
自幼年時期有記憶開始,我就酷愛注意生物之成長和結果,眼見它們自種籽落地裂皮,然後萌芽成長,每個階段皆充滿著驚奇和等待。一顆暗褐不起眼的種籽放進泥窩,輕輕掩上泥土就開始,它就令我腦袋裏充滿著遐想。
三幾天功夫不見,種籽裂皮露白,生命跡象已經欣欣然矣。之後,再經多次的灑水照顧,胚芽吐綠天天茁壯,然後迎風挺立向您打招呼,那種震撼心情筆墨難以形容。新出細嫩的葉片,經過陽光空氣和水分的供養,逐漸的由嫩黃轉為淺綠。
又經幾天的耽擱,它的葉片由淺綠變成深綠,蒼翠耀眼,尚未長成就已帶給人類無限的希望。而其成長過程歷經一季,不論春夏秋冬都過得愉快順暢。迨至果熟蒂老之時,那份成就感不需多加渲染,旁人也都可以感覺出來。農家特別尊敬種籽與生物,自選種伊始,他們就對它愛護有加。
看著它們自由自在的萌芽,它就代表著一份成長的期待。不管陰晴風雨,不論冷暖乾濕,天天對它問候致意,無非希望它能順利成為可用之材,這與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態並無二致。
平日裏對它瞧上一眼,心滿意足,即便是在夢中看見它們,您也會由衷的送上一個會心的微笑。就在它落土之前,有人願花時間去端詳它的模樣。精挑細選出來的精英,的確能帶給人無限的希望。
我家讀農校的老三說得好:「種籽是希望,它也是鼓勵人類的好範本。當您處於荊棘困頓之時,不妨想想那些與天候天敵抗爭的種籽,這樣您的心情就會好過些。它們雖然渺小微不足道,可是長大成材之模樣,又有多少人可與之匹比呢?」
老三車禍喪生已有卅餘年,但他這句話至今仍在我的腦海裏盤旋。每次在商場遇到瓶頸難題,我都會想起這句話而奮戰不懈。從小至今,不知有多少種籽從我手中落土。樹種籽、花種籽、草種籽、或菜種籽無奇不有。最小者比針尖大不了多少,最大者也有成人拳頭大小。
妙的是不論它的顆粒大小,其成長過程總脫不了播種、裂皮、萌芽、成長、等等程序。經驗老到之農人,一睇眼它就可以分辨出種籽的身分。次之者,將種籽放入嘴裏咬嚼數下,從其味道就可判別出它是何物。再次者,必須等到它發芽長葉才知道它是啥麼東西。
俗云:「隔行如隔山」,此言不假。別以為農家鎮日與土為伴沒有出息,其實,行行出狀元,即便低賤工作戮力投入,功夫一到自然就能脫穎而出。家舅與表哥大字不識一籮筐,經常在別人面前說,自己是個捏泥卵長大的「青瞑牛」。
然而他們依著經驗耕作,照樣可以種出好吃的稻米,培育出好生養的雞鴨等家禽。甚至他們對天氣的預測,僅憑一些自然現象,都比氣象局之預測來得準確。他們沒有學問,但說出的經驗句聚在理,由不得您不佩服他們的智識。農家人經常勉勵自家孩子說:「英雄不論出身低,果蔬生物有其種。」
這些話在六、七十多年前非常流行,而六、七十年後的今天依然適用無誤。人類應該多向生物的種籽學習生存之道,見它們努力破土而出,然後努力的成長,一步步成長茁壯乃至開花結果,一步步朝著未來邁進。這不正像我們人類一樣,都在期待著未來之夢想能夠實現嗎?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