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1)-

我的水獵領域十分廣泛,只要有溪有河都可成為我打水獵的地方。說真格的,我與潮間帶之關係十分曖昧。最初是因為流浪他鄉生活無著,經過三芝友人之介紹,這才與它有了初次之邂逅。

然而,這次的初會雖然水獵成績不如預期,但它卻敲開了我與潮間帶親近的大門。自此伊始,只要是遇上空閒我都會將時間消耗在潮間帶。不管是摸螺抓蟹,或者是撈蝦捕魚,我都會儘興的在此施展我的水獵功夫。或許是老天爺賞識我的水獵技巧,每次都能讓我稱心如意的來個滿載而歸。

所謂的「潮間帶」,它是指海水漲潮到最高位(高潮點)和退潮時退至最低位(低潮點)之間,曝露在空氣中的海岸淺灘部分。根據海洋學理論指出,潮間帶的幅度係隨潮差的大小、地區及坡度而有所差異。

海洋學家說:「潮間帶可以緩衝海浪,直接衝擊陸地的力量。如果潮間帶太窄太小,大浪將對陸地造成大破壞。潮間帶也是我們親近海洋時,最先接觸的地方。」

又說:「潮間帶海邊豐富的生物,正是人類大自然教育最佳之教室,它也是最容易受到人類破壞的地方。例如:人類在海邊的廢土與垃圾之傾倒、廢水排放之污染、遊憩場所的開闢等等,它們都會讓潮間帶之生物,面臨著更大的生存壓力。」

可能是人類之劣根性使然,或者是人為因素之故意?人類明知這些行為有干海洋生態之存活,卻是一再的戕害它們,明知故犯,匪夷所思。

這年我在三芝流浪,殊有小基隆之稱的三芝鄉,雨水之多不遑多讓。此處平地狹小濱臨海域,每於工作之餘,往潮間帶去打水獵成為我的最佳消遣。這裡的潮間帶有許多海藻水草,但是它們引不起我的注意力。因此在這裡寄居的兩年裡,我所認識的海藻絕未超過十種。

紫菜、青海菜、龍鬚菜、 石蓴菜、海木耳、 石花菜等等。它就是我在三芝停留期間,林總所認識的海藻啦。而在此常見之甲殼類包括有蝦、蟹、寄居蟹、藤壺以及海蟑螂等等。

在潮間帶最常見的蟹類有和尚蟹、沙蟹、扇蟹、梭子蟹和方蟹等等。貝殼蚌螺是軟體動物的通稱,目前在這海域約有百來種之多。其中常見的類別有笠螺、鳳螺、鐘螺、岩螺、芋螺、珠螺、牡蠣、簾蛤、魁蛤、貽貝等等。其中不乏經濟性之食用貝類,只是因為數十年來大量採捕後,目前種類數量已急遽減少之中。

友人阿庚是我的海洋生物老師,我人在三芝的居停期間,經由他耐心的指導之下,我慢慢的熟悉了潮間帶的生物分佈。阿庚雖然只有國小畢業之學歷,但是他的海洋知識,可能許多大學教授也比不上他。

三芝潮間帶還可見到海膽、海參、海星、海百合和陽燧足等水族。至於魚類方面種類極少,潮退之時大都留在潮池裡。因為潮池有大有小,實在很難區別出它們的區屬。

通常在退潮時間裏,我們都是在淡水海水交接處之水域進行水獵活動。一般以體型較小的蝦虎魚(狗魽仔)較為常見,至於大型魚類都是留在潮池裡或石滬內。區內還有一些人造的石墩,在石墩內也會藏匿大魚。

時機如果湊巧,在這裡還可以抓到許多順流入海產卵的絨毛蟹。總之,在潮間帶水域內之生物非常多,就連佔盡地利之便的阿庚,他也還有許多不認識的族群呢。不過在阿庚的條較之下,我的水獵拼圖還是慢慢的補齊了。

我的水獵版圖不大,但是和魚類接觸的機會卻日漸的擴張。就在台灣光復初期,社會景氣凋蔽不堪。當時家家貧苦戶戶窮困,加上沒有節制的生育,孩子成群生計困難。

我家當時人口簡單,尚未受到嚴重威脅。但是到了四十年代中期,二弟三弟陸續出生,人口陡增開始受到窮苦之壓迫。

待至我家的大妹與四弟降生,家中食指日見繁浩,老父遂有買田意念產生,經過一段嚴格儲蓄過程,終於在家鄉買下三分水田。

兩年過後水田賣出,改於江子翠買回四分之低窪水田。自此舉家北遷定居於江子翠,簡單人口已變成八口之家。而么弟與小妹之先後降生,於是一家正好湊足十口。父母重担壓身,母親也每天在附近打工輔助家計。

父親當家嚴格管控開支,奈何家計因孩子成長家需逐漸加重。為能滿足家需,度支管制越趨於嚴格。豬肉兩週買一次稠頭肉(豬脖子肉),買魚則是父親加班之後,順道從菜市場掃購過澇之海魚充數。

這種剩魚絕大多數是不新鮮,甚至有些已經腐爛發臭。母親與我經常掩鼻子處理這些魚貨,然後抹以重鹽防止繼續腐臭。而這種醃魚都是用下等菜籽油酥炸,如同在炸臭豆腐,初初落鍋臭氣瀰漫空間,慢慢炸透之後轉為香氣。端上餐桌來人多無好菜,瞬間盤底見光空空如也。

那年我家住在五分埔鐵路宿舍,二弟三弟還在襁褓之中,家計已逐漸受到壓力。父母先知先覺,開始嚴格執行儲蓄政策。某日市場突然風傳太平洋捕撈之鰹、鯖、秋刀魚和鮪魚等等,全都受到原子幅射感染不可食用。

魚市場頓時陷入恐慌,大家都拒絕買這些魚類。偏偏連續好幾年裡,鰹鯖魚都是大豐收,一車車的運入市場無人問津。

魚販哀哀叫苦,分配到鰹鯖魚都頭痛萬分。嚴格執行儲蓄的父親,人窮不怕死,每天親自向熟識之魚攤老闆綁約,以低於市價一半之價大量買入。

魚販見有銷路有人問津,對於價錢不去計較。從此我家日日有鮮魚上桌,天天鰹魚煎炒蒸炸,多肉好吃,我們一家人吃得爽快,魚店老闆則個個賣得愁容滿面。

這種狀況持續兩年多,在一份醫學報告証明安全之後,市況才逐漸穩定的復甦起來。之後,我家經濟情況日往下走,新鮮魚類未再出現於餐桌上。取而代之者,就是先前所述說的過澇腐臭之魚啦。

鰹魚體態呈顯紡綞形,橫切面近於圓形尾柄細短。體背鉛綠腹部銀白,體側有濃青色的縱線或花線條紋。魚鱗細小魚眼稍大,喜歡在清澈的水域裡活動。經常群游於深海的上層,屬於迴游類族群。

它是代表初夏時節的魚類,自古以來就是大家所喜好食用的魚種。營養豐富,含有蛋白質與維他命B群。它富維他命D與E、以及鐵質與DHA。

鰹魚俗稱煙仔魚或炸彈魚,體型最大可長達一公尺。一般而言,5-7月的初鰹時期是它的盛產時期。此時之鰹魚,美味在於清淡爽口。而晚秋的洄游鰹魚,因為它富含油脂,所以,這時期之鰹魚滋味最棒。

根據圖鑑記載:鰹魚大都分布於全世界的溫暖海域,而日本近海的鰹魚,於二月隨著黑潮北上。十月份海域之水溫逐漸下降,自此開始大群的鰹魚逐漸進入迴游潮流內。 日本人很早就知道鰹魚滋味佳,他們的料理儘量運用鰹魚的美味。

日本人對鰹魚的喜愛與需求,從飲食中就可以很清楚窺出端倪。他們以鰹魚當調味料取代傳統味精,因為鰹魚的香味與甜度是魚類之最。日本鹿兒島海域的鰹魚,更是鰹魚中的極品。它也是大多數日本主廚,在調味時特別指定的魚種。而鰹魚烹炒酥炸滋味皆美,醬油茄汁久煮風味不變。

根據許多廚師之考核,大家一志認為鰹魚的提鮮效果宏著。日本味素工廠煉製知鰹魚粉,它在烹飪界佔有極為重要地位。凡是使用過之廚師或家庭主婦,一致的認為,鰹魚粉足以取代廚房中的鹽跟味精。

而在日本廣為使用之「烹大師」,主要成分就是來自鰹魚的提煉。家庭主婦在廚房中,使用鰹魚粉拌炒後就可起鍋,方便健康又可增益腦力。凡是使用過的人,無不稱讚它的滋味絕佳。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