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生活思想起493-台灣的草莓故事』

  現今大家都說苗栗縣大湖鄉是草莓的故鄉,其實,遠在民國49年底,台北縣板橋農會已在江子翠推廣過草莓之種植,嗣後可能因為水土不服?結果不甚理想,於是推廣種戶紛紛停止而轉種蘆筍或番茄。這段歷史很短,加上台灣經濟起飛後,江子翠被水泥叢林湮滅,於是這段草莓歷史也隨著走入歷史。經過歲月之推進,現在很可能已無人知道,古早的江子翠鄉下,擁有這段草莓的栽種歷史呢。

  草莓是屬多年生之草本植物,一般存活時間約為三年左右。在中國大陸和台灣稱它草莓,香港人則按英文名字直接翻譯為「士多啤梨」(Strawberry)。它是薔薇科草莓屬植物中,最常見到的一雜交種水果。草莓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親本為原產於北美洲的弗羅里達州草莓(F. virginiana)及來自南美洲智利的智利草莓(F. chiloensis),之後在法國進行雜交繁殖,因而演繹成為今日之新生種。

  現在栽培最廣泛的草莓品種,屬於八倍體植物。其種子發芽期間需要10-14天。果實深紅色圓形或心臟形貨雞冠形之漿果,肉體則是呈現純白色澤。而我們所食用部份,就是他的假果。草莓果實不同於大多數水果者,那是因為它的果實非由子房發育而成,而是由花托發育而成之假果。新種草莓的果實外貌表面,佈滿著眾多之小點點。果型多呈心形,鮮紅多汁,口感柔軟,酸甜適中,氣味芳香。

  只要是適合它生長的土地上,它的繁殖十分容易,栽培約半年便可結果收成。傳統之熟果收成時間,大約是在春夏兩季。每株兩年內都可採果,而其收成期間很長,至少可長達半年之久。因為它的經濟效益很高,果園在果樹成熟結果之前,它可增加土地使用率,以及增加收入之栽培作物。因是之故,它常被果農拿做果園調整之間作植物。

  草莓的果實特性突出,只要進入開花期間不可使用農藥。更特別的是它的果實脆弱而不耐運輸儲存,如果未做好相關之運輸工序,在運送過程中容易損耗。通常草莓果實之採收,在早晨或傍晚採收比較恰當。生鮮食用之果實,宜在八成之成熟度採收。加工用的草莓果實,只要在其果色七至八成便可採摘。至於在果實採收期間,許多小小的細節不可輕忽。

  當年在江子翠有位草莓契作顧問中本先生,此人年紀約模甲子左右。待人和善平易近人,所以,接受契作之農友們很敬重他。他告訴契作農戶說,草莓栽種容易運送保護難。他說:「果實採摘之時,果梗必須保留半厘米至一厘米的長度,果梗留太長的話,容易損害其他草莓之表皮。至於草莓果實的最佳的保存環境,最好保存在接近零度左右之環境中,但不可保存在結霜的冷藏庫或冰箱內。」

  又說:「除此之外,草莓果實亦可使用紫外線或惰性氣體保存,而急速結凍也是有效的保存方法之一。洗草莓時,先輕輕洗淨再去掉蒂頭,如此可以避免維生素C流失。附著在草莓上的雜質,也不會在清洗過程中從蒂頭跑進去。」印象中,當時中本先生還說許多與草莓相關之栽培技術,可惜他只在板橋停留三個月,之後就因土質氣候關係,不得不結束這場合作栽培的關係啦。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