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生活思想起498-初遇牛角蛤筆記』

  上次去口湖探望好友,在他家見到一種造型古怪的蚌殼。由於好奇心之燃起,隨即開口詢問它是啥麼貝殼?友人笑著對我說:「它是牛角貝啦!」古怪的名字讓我苦思良久,腦海裡竟然對它一點印象都沒有。友人見我滿臉懊惱,遂進一步解說:「它就是江瑤柱,獲這稱它為牛角蛤也可以。」它是屬於貝類,貝殼呈綠褐色或灰褐色,後端較寬,有弱放射肋,殼長約卅公分。

  此貝生活于低潮線附近,至水深卅至四十公尺深的泥沙質海底。它利用貝殼的前端插入泥沙内,其後端約三分之一露出沙面。生殖期在五至九月之間,雌雄異體,性成熟時之生殖腺,雌性呈顯出橙红色,雄性則為乳白色。它是以體外授精完成傳宗接代之任務。中國大陸之黄海、渤海、東海與南海皆有其蹤跡。它有大型的肉柱,主控其貝殼之張闔,而這肉柱就是俗稱「干貝」之素材。

  這種貝類在台灣海峽的淺海區,水深約廿公尺以內之沙地亦有它的行蹤。而此貝肉柱曬製而成之干貝,它可是好吃的海鮮,無論士生吃熟吃,其滋味都還不錯。據說煮成湯喝,還可以降血壓預防中風呢。通常,沿海漁民將其新鮮的肉柱,用鹽水洗後生吃,它的滋味鮮甜可囗,百吃不厭,尤其沾些醬油或瓦沙必生吃,其滋味與口感遠遠超過任何海鮮之沙西米。

  友人說這種生吃法,在他們海口一帶非常流行呢。至於熟食方面,有人喜歡吃它原汁原味,所以只用開水汆燙過後,拋以鹽酒碎蒜頭和辣椒。這是貝殼與蟹介類海鮮最普遍吃法。因其烹調法十分簡單,就連一般生手也可做出味道來。如果想吃得奢侈些,可以用高級中華料理方式料理它。煎炒煮炸可以任意為之。或者煮熟之後,加入五味佐料吃,或切成圓形薄片加人介茉吃,怎麼吃都鮮甜好吃。

  有一味廣式吃法,將芡實與乾江珧柱分别浸泡與洗净,然後将江珧柱撕成絲狀備用。然後將猪粉腸清洗乾淨,再用一小塊生薑穿入豬腸內,自此端通過至另一端出口。讓薑塊把腸內雜質刮洗乾淨切段,然後將豬腸芡實與生薑放進煲鍋内,加入清水2500 C.C.(约10碗水量),用武火煲沸後改為文火煲煮。大约兩小時知煲煮,它就是著名的廣式「珧柱粉腸煲湯」啦。

  牛角蛤與江瑤柱是親戚?因為對它不甚了解,故爾只能找些它的資料,以滿足私下的好奇。經常有人以為「江瑤柱」是近人所給的俗名。其實它的名字,早已見諸於「本草綱目」書上。據載:「江瑤柱又名馬甲柱、櫛江琲、玉琲。名字繁多,各地有各地之稱呼。」 由於江瑤柱味鮮美,可煮湯或炒食,為名貴珍饈,皆因物以稀為貴。中國產量少質不優不及日本貨,雖是如此亦屬珍味廣受歡迎。

  江瑤柱的正確寫法應為"江珧柱",它是取自一種三角型貝類知肉柱加工而成的海味。這種貝殼香港人稱之為「沙插」,牠的肉柱尚未經過加工就叫「帶子」。而它的曬乾加工品,就是你我都知道的「干貝」 啦。經過這一番的正本清源之後,我終於瞭解到「牛角蛤」,原來它就是干貝之素材來源嘛。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