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國五四運動時,禮記被視為吃人的禮教,被大加撻伐推翻,鼓吹自由平等。
在名作家白先勇短篇小說中,曾提到,美國教授及大學生,在和華人大學生談話中,批評中國人瘋狂,搞出毀滅自己傳統文化,刨自己國家根本的五四運動,對於打倒孔子店,推翻吃人的禮教等主張,美國教授與大學生們,非常反對且不以為然。
小說中所說,並非杜撰之言,至今,漢學的論語等,仍是美國國會議員的必修課。日韓政治人物,及企業主,也非常注重中國漢學的思想。
禮記由民眾日常所需,到變成吃人的禮教被推翻。原因在於中國的民貧國弱,知識份子急於破壞中國文化,轉向學習西方強盛的文明,想要破壞中國文化禮教,學習西方科技,來達成救國的目的。
在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知識份子,有中國知識份子的膽子與瘋勁,敢於把自己國家的傳統大肆破壞,連根拔起。在此筆者不予置評。
曾在道教聽道長講道,他是民國初年人,對於五四運動,非常深惡痛絕。然後對我們說,道教的道太高深,先去學儒家禮記的基礎,再來學進階的道教的道,階段不能跳過。
本來對道教易經玄學與奧妙非常有興趣的我,後來就轉向學禮記。如禮記裡頭的曲禮,大學,中庸等。這才發現,禮記並非單純的繁文縟節,管東管西,限制自由。
所謂「禮本於太一」,筆者的個人的見解,「太一」大概就是道教講的「太乙」,(周朝祭禮中有祭祀太一星與太一神的紀錄,楚國的屈原九歌中也有祭祀東皇太一的記載),孔子儒家和漢朝道教,似乎都認為「太一」是宇宙天地的本體,所謂宇宙天地本體的太一,筆者覺得有點像佛教講的「法界」的意思。而周公制禮作樂,是為了讓百姓藉由「生活的規範」,來合於天地自然的常道,亦即由生活起居的之禮節,來體會天地宇宙的「太一」之道。
所以在禮記中,春夏秋冬,有四時之禮;國家政治外交,有君臣之禮;男女情愛,有婚姻之禮;戰爭飢餓,有救國及救民之禮。知識份子讀書,有修身養性之禮等等。
如秋天時,君王要拿秋竹製的箭,向東西南北四方行射箭之禮。是象徵君王執政,體察天地秋氣之天時,要對兇惡歹徒處刑,以及糾出假冒偽善的偽君子等。
意即,禮記是周公希望,藉由人事的規範,來體會天地ˇ宇宙的軌則與本體。
如果把話題拉回來,不要把禮記說的那麼玄乎,禮記所說的貴賤親疏,像君子的泛愛眾而親仁,就是有等級不同的,這人善良有品德而貧窮,就可放心幫助他;那人居心不良而貧窮,就不適合幫助他或金錢接濟他,以免幫他為惡,或幫了惡人又被惡人反咬一口。
所以禮記可以辨親疏,決嫌疑,這個朋友對父母不孝,對長官不忠,卻對你推心置腹,奉待的好得不得了。那你對這個朋友要小心了,他可能是假裝對你好,其實要害你的小人。
他對親近的父母都不孝,對給他薪水的長官都不忠,卻對你這個關係比較遠的朋友巴結厚待,那可能是想利用你,謀奪你的家財利益等等。
像這樣,由禮的親疏與人的關係,來辨別好人壞人,誰忠誠,誰圖謀不軌。就是禮記在人事的重要智慧之一。而能在人事有辨別忠奸善惡的智慧,也就能進一步照見天地宇宙之真理。這或許,就是「禮本於太一」,由盡心知命而知天的原理。
泛愛眾而親仁,並非濫好人,還是要分親疏賢愚不肖,而對人有不同的態度,禮記曾隨著中國封建王朝被推翻而式微,但其文化與智慧,現今,禮記仍被世界各國學界及政界(美,法,日,韓等),所吸收學習,我們對於這本流傳已久的禮記,似乎還是有所偏見和誤會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