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禮拜上課討論到媒體的社會公平和正義,我覺得雖然目前台灣的媒體還是做得不足,但比起過往已經有很大的改善,關於血腥暴力的報導也較以往少很多,像是公視和三台的新聞就很值得一看,公視也有推出適合闔家觀賞的親子新聞和類似新聞小尖兵的分析新聞和媒體操作的教育節目,由沈春華主持,大家有興趣可以看一看。
至於TVBS,雖然他們的新聞還是有迎合大眾口味的嫌疑,但基金會的公益活動和以往推出的一些公益專題卻是很讓人讚嘆的,而其他電視台也都會不定期補充該新聞的相關知識和專題追蹤報導,之前東森的社會追緝令就常介紹台灣法治和弱勢的死角,只是由於該節目追緝的通常都像是色情或迷信這種較腥羶的題材,因此看久了也讓我產生”不知是因為台灣的確色情太興盛,或是因為大眾對色情太有興趣,所以讓我們多認識了台灣色情產業的興盛?”這種想法。
至於哪些電台偏藍或偏綠,我想這也是無可避免的事情,往好處想,這也讓台灣泛藍泛綠民眾可以守在電視前盡情罵敵營,卻不會真的引起肢體戰爭吧!只是關於中道力量的聲音的確很薄弱,關於泛紫聯盟的報導幾乎沒有,瘋完立委之戰的我也是因為某電台草草訪問到陳學聖敗選的感言,我才忽然體悟到台灣的人民不是出生前就被化上藍綠的標籤,就是因為對政治冷感而成為憤怒的沉默青年,目前的新聞隨著藍綠爭奪而起舞,但卻缺乏深入的報導,以及關於藍綠撕裂的問題,我覺得這點是非常可惜的,儘管目前還看不出長遠的影響,個人也難以脫離藍綠瘋狂的漩渦,但盡量保持政治中立和多看看各政黨的想法,我想這是很重要的課題。
新聞台的新聞追蹤也適度發揮了社會正義的力量,儘管微弱,但也不容忽視。例如上禮拜的電捲門壓傷老人事件,新聞台的追蹤公家機關電捲門安全性報導就可以迫使政府更重視這類問題,只是雖然台灣的新聞界是很想改變,但還是逃不了迎合大眾的商業新聞命運,一些有線的新聞台也還是以不斷的政治八卦和血腥為主,令人哀嘆。
儘管電視是最快速也最簡潔的媒體工具,但對於許多深入詳細的資訊,以及更多社會議題的討論卻是平面報章雜誌的資訊最豐富。和電視一樣的,平面媒體對於社會公平和社會正義方面可說是發揮了不小的力量,也收錄了最完整的聲音,但目前台灣人民多不看報,一些腥羶不實的報章雜誌卻漸漸成為主流,這是很令人憂心的地方。
一份好的報紙可以讓人學習到很多,同時也具有引導社會大眾的功能。以聯合報為例,多看社論可增進論說文寫作能力和思考能力,聯合副刊更是讓文藝與大眾一直有密切的關係,聯合報還推出了紐約時報一週選文,這更是一個加強英文和認識國際大事,開闊視野的學習讀物。其他還有週末的讀書人日誌或是偶像的成長經歷,讓人看到風光的偶像成名的辛苦歷程,也可激勵人心,提昇此種向上的正面力量。
先前閱讀到92水災後的”國土保育與山區居民生計”,就是個提出社會公平質疑和發揮社會正義力量的最好例子。為何政府不修路卻沒有給予山區居民替代的福利措施,為何到目前這麼久了,山居居民的生活卻沒有任何改善?是否國土保育就一定要採舉此種措施?雖然對於該專題之了解仍需多方面找尋資料避免因一方說辭而有誤解,但看完報導後,再想起上次上課所提到的加分問題,只能讓人感嘆台灣對於原住民的歧視和忽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的。原住民就一定是笨蛋低能兒嗎?住在山區的孩子就一定比都市的孩子笨嗎?我們班的思思是原住民,但卻十分聰明,先前曾多次到霧台原住民村落遊玩,他們的善良和愛護大自然的心更是可貴。而對於偏遠地區的多數弱勢者,加分或許是他們學習的唯一途徑,為何要為了加分這種小事津津計較呢?就算是有少數不公,但以後的成就是和個人努力與否有很大關係的,還不如多加強自己的專業能力是比較實際的做法。
對於弱勢族群的聲音,政府常給予不聞不問的回應,我們能做些什麼?他們能為自己做些什麼?這又是個可以思考的好問題。
至於TVBS,雖然他們的新聞還是有迎合大眾口味的嫌疑,但基金會的公益活動和以往推出的一些公益專題卻是很讓人讚嘆的,而其他電視台也都會不定期補充該新聞的相關知識和專題追蹤報導,之前東森的社會追緝令就常介紹台灣法治和弱勢的死角,只是由於該節目追緝的通常都像是色情或迷信這種較腥羶的題材,因此看久了也讓我產生”不知是因為台灣的確色情太興盛,或是因為大眾對色情太有興趣,所以讓我們多認識了台灣色情產業的興盛?”這種想法。
至於哪些電台偏藍或偏綠,我想這也是無可避免的事情,往好處想,這也讓台灣泛藍泛綠民眾可以守在電視前盡情罵敵營,卻不會真的引起肢體戰爭吧!只是關於中道力量的聲音的確很薄弱,關於泛紫聯盟的報導幾乎沒有,瘋完立委之戰的我也是因為某電台草草訪問到陳學聖敗選的感言,我才忽然體悟到台灣的人民不是出生前就被化上藍綠的標籤,就是因為對政治冷感而成為憤怒的沉默青年,目前的新聞隨著藍綠爭奪而起舞,但卻缺乏深入的報導,以及關於藍綠撕裂的問題,我覺得這點是非常可惜的,儘管目前還看不出長遠的影響,個人也難以脫離藍綠瘋狂的漩渦,但盡量保持政治中立和多看看各政黨的想法,我想這是很重要的課題。
新聞台的新聞追蹤也適度發揮了社會正義的力量,儘管微弱,但也不容忽視。例如上禮拜的電捲門壓傷老人事件,新聞台的追蹤公家機關電捲門安全性報導就可以迫使政府更重視這類問題,只是雖然台灣的新聞界是很想改變,但還是逃不了迎合大眾的商業新聞命運,一些有線的新聞台也還是以不斷的政治八卦和血腥為主,令人哀嘆。
儘管電視是最快速也最簡潔的媒體工具,但對於許多深入詳細的資訊,以及更多社會議題的討論卻是平面報章雜誌的資訊最豐富。和電視一樣的,平面媒體對於社會公平和社會正義方面可說是發揮了不小的力量,也收錄了最完整的聲音,但目前台灣人民多不看報,一些腥羶不實的報章雜誌卻漸漸成為主流,這是很令人憂心的地方。
一份好的報紙可以讓人學習到很多,同時也具有引導社會大眾的功能。以聯合報為例,多看社論可增進論說文寫作能力和思考能力,聯合副刊更是讓文藝與大眾一直有密切的關係,聯合報還推出了紐約時報一週選文,這更是一個加強英文和認識國際大事,開闊視野的學習讀物。其他還有週末的讀書人日誌或是偶像的成長經歷,讓人看到風光的偶像成名的辛苦歷程,也可激勵人心,提昇此種向上的正面力量。
先前閱讀到92水災後的”國土保育與山區居民生計”,就是個提出社會公平質疑和發揮社會正義力量的最好例子。為何政府不修路卻沒有給予山區居民替代的福利措施,為何到目前這麼久了,山居居民的生活卻沒有任何改善?是否國土保育就一定要採舉此種措施?雖然對於該專題之了解仍需多方面找尋資料避免因一方說辭而有誤解,但看完報導後,再想起上次上課所提到的加分問題,只能讓人感嘆台灣對於原住民的歧視和忽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的。原住民就一定是笨蛋低能兒嗎?住在山區的孩子就一定比都市的孩子笨嗎?我們班的思思是原住民,但卻十分聰明,先前曾多次到霧台原住民村落遊玩,他們的善良和愛護大自然的心更是可貴。而對於偏遠地區的多數弱勢者,加分或許是他們學習的唯一途徑,為何要為了加分這種小事津津計較呢?就算是有少數不公,但以後的成就是和個人努力與否有很大關係的,還不如多加強自己的專業能力是比較實際的做法。
對於弱勢族群的聲音,政府常給予不聞不問的回應,我們能做些什麼?他們能為自己做些什麼?這又是個可以思考的好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