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姊,我和怡真最近打算結婚。妳和大哥能否抽空南下,代表爸媽向對方提親?」電話那頭小弟難掩興奮之情。掛完電話,才發現自己對於傳統習俗中的提親、訂婚、結婚儀式,竟然一無所悉。只好上網查詢相關細節,我定神仔細往電腦視窗一瞧,我的媽呀!沒想到繁文縟節還真是多如牛毛,若依照傳統習俗一樣都不少,那還得了啊?我哪有那麼多的美國時間哪!只好趕緊撥通電話和哥哥商討,研擬補救的良方。
記得小的時候,只要街仔頭或街仔尾有哪戶人家的女兒訂婚,大人們似乎就得挑著喜餅或踩著三輪車,以鎮上媽祖廟口為中心,然後沿著馬路兩旁,挨家挨戶分送。一方面讓大家沾沾喜氣,一方面藉機昭告親朋好友,左鄰右舍,女兒已找到理想歸宿,其他的少年家,嘿!嘿!就不要再窮追猛想囉!另外,若是有哪家辦起喪事,也幾乎是採取互助的方式,左鄰右舍婆婆媽媽們,只要誰有空,誰就自動過來幫忙,縫製喪家用的喪衣,摺摺紙蓮花、金元寶,或是幫忙打理喪家的三餐及祭拜等用品。除此外,地方上的一些主事者,也會主動出面協助喪家料理後事。那樣深具人情味的處理方式,和因應現今工商業社會衍生出來的殯葬業,商業化處理方式,兩者對照起來,前者雖然繁複點,但是感覺多點溫馨。
「好事、壞事,最後都成了好事」。
因為,在那樣物資困頓的年代,生長在食指浩繁的家庭裡,我們並非隨時都能夠品嚐精緻的糕點或是享用豐盛的大餐。還記得當年訂婚喜餅,方方正正的紅色喜盒上,印有龍鳳呈祥的圖案與字樣,裡頭通常有兩種口味,一種是油蔥豬肉餡兒,咬下去還有冬瓜糖的那種甜中帶鹹的口味,另一種則是純甜口味的鳳梨餡兒或紅豆餡兒。反正不管裡頭包了什麼餡兒,都蘊藏著一種特殊的情感,那是我們奢望擁有的幸福與甜蜜。
因此,只要那樣的日子到來,當天心情就特別愉快,滿心期待阿公從廚房拿出那把剁肉的大菜刀。這時候,所有的孩子會自動一字排開,屏氣凝神的盯著阿公佈滿老人斑的手,精準的劃下第一刀、第二刀、第三刀、等第四刀結束的瞬間,紛紛伸出小小的雙手來。阿公從來都不偏心,總是把大餅切得分毫不差,恰恰八等分,再把它分送到我們期待的小小掌心。這時候,我們總是滿心歡喜的捧著喜餅蹲在屋簷下,先伸出舌頭來,仔細的舔掉黏附在手指頭上的芝麻後,才慢慢的享用著手中難得的糕點。
至於喪事,我們家從來不忌諱。因為,母親生前常告訴我們:「只要心存善念,就不用害怕死去的人。『那些人』只不過先我們一步,隨佛祖去了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可以在心中默念『阿彌陀佛』,讓往生者一路好走」。
老實說,至今我其實還挺懷念有錢人家「熱鬧非凡」的「喪事現場」呢!在我童年的記憶裡,那盛大的鋪張排場,可一點也不輸給逢年過節時,廟口廣場的大拜拜與野台戲碼呢!因為,出殯的前一晚,除了普渡時用的祭品堆得滿山滿谷外,「大豬公」總是吸引著我的目光。我喜歡仰著頭對著「大豬公」嘴裡的柑橘冥想,待會兒會是哪個倒楣鬼吃到它,不就跟「大豬公」間接玩親親,光想像那逗趣的畫面,就足以讓我樂上半天呢!另外,供桌旁邊葷的、素的粽子,更是一串串的擺滿一籮筐。而我們最期待的,其實是桌上那一包包誘人的糖果和餅乾,因為那是「師公」待會兒帶領喪家做法會時,灑給看不見的孤魂野鬼享用的祭品,我們這群湊熱鬧的「貪吃鬼」,名正言順就成了最佳的臨時演員。完事後,還會和鄰家大哥哥、大姊姊比較,誰搜括的「戰果」最為輝煌。有時到了深夜,喪家還會加演一場「目連救母」的戲碼,從小感情豐沛的我,非得看到一把鼻涕一把淚,才願意跟著大人們紅著眼眶回家。
高三那年,外婆過世,我向學校請了假回去奔喪。出殯當天,除了吹嗩吶的、敲鑼打鼓的、透過擴音器震耳欲聾外,舅舅們還花錢請了「五子哭墓」來權充場面。至今,令我感到不解的事是,幾乎在場的所有長輩們,眼淚的收放,可以操控自如到像水龍頭的開關一般。因為每當法會做到某個階段,「師公」就會要求披麻帶孝的孝子孝女們,手持一炷香跟著跪拜,我注意到在場的婆婆媽媽們,通常都能夠瞬間「變臉」,轉身以「孟姜女哭倒萬里長城之勢」,撲跪在棺木邊,哭到聲嘶力竭,淚如雨下。但是「師公」的祝禱詞和「嗩吶陣」一停,她們竟能立即掀起頭上的麻罩回神,若無其事的繼續聊天打屁,甚至有說有笑。同樣的動作反覆了幾次後,我不得不佩服她們的哭功和演技真是了得!
這樣的疑惑,直到幾年前母親過世,帶著孩子回家奔喪,終於獲得嚴苛的考驗。同樣的場景,小姑姑在法事現場,鄭重其事的把我拉到一旁耳提面命一番:「妳,身為長女,待會兒『師公』要你(妳)們跪拜的時候,妳千萬要記得帶頭跪地邊爬邊哭『阿娘啊!』,一定要哭哦!否則別人會說你(妳)們不孝。」至此,我終於恍然大悟,原來許多大人的「哭」是要表演給別人看。而不是發自內心的感傷,天呀!孝不孝順,竟然是以「哭不哭」來評定,這是哪門子的邏輯啊?這麼不合理的陋習,竟然還存在21世紀的今天啊!看來天生多愁善感,淚腺發達的我,也要舉雙手投降。當時我迫於無奈,雙膝跪地時,即便前一晚因為思念母親哭腫了雙眼,可是當下還真的一滴眼淚也擠不出來。我一想到四周有這麼多隻熟悉的,陌生的的眼睛窺伺著、期待著,一顆心竟隨著時間一分一秒的往下沉……。因為,我對母親的思念與情感,豈止一哭得以表白與宣洩。至今我仍深信,母親在天之靈,一定不忍心責備她這個天生不具表演細胞的心肝寶貝。
反倒是事後,每每憶起母親生病之初,為了能就近照顧,陪她做復健,曾經辭去工作一段時間。也因為這樣的機緣,讓我們母女在心靈上,有了更深層的激盪與共鳴。那時,母親因中風的關係,話說得含糊不清,意識其實還蠻清楚的。每到黃昏,我會推著輪椅,而我那寶貝老么,就甜蜜的綁在外婆的胸前,祖孫三代就這樣沿著林口長庚的人工湖散步。偶爾停下腳步,看著湖中的魚群自由自在的穿梭,讓林間舒緩的和風暫時拂去身上淡淡的藥水味兒。總覺得母親心事重重,已無心融入這悠閒的黃昏,她不止一次含著淚拉著我的手,愧疚的說:「妳身為長女,為了這個家,犧牲讀書與工作的機會,成就了弟妹,妳會不會怨媽媽?媽媽總覺得對不起妳和哥哥……。」「相君還在大學唸書,妳要代我照顧他,將來…...。」想著母親一輩子為這個家庭無怨無悔的耗盡所有的青春,油盡燈滅前,拖著滿身的病痛,消瘦的臉頰,哀怨無助的眼神,掛念的竟是自責無法給心愛的寶貝更好的生活條件與教育環境;割捨不下的,仍是肩上甜蜜的沉重負擔。這樣的母女話別畫面,如今不斷的在我的腦海裡停格、倒帶,往往讓我輾轉難眠,哭到完全不能自己。此刻,我只想跟母親說:「您的寶貝,一點兒都不怪您!我們感恩您給了我們困頓的環境,培育了我們越挫越勇的堅毅個性。若有來生,我們願生生世世投胎再當您的子女,想孝順您的心依然不變。」
今天身為長女的我,僅以此文告慰父親、母親在天之靈:您們放心不下的寶貝老么,再過不久,也即將在哥哥和我的主持下,完成終身大事囉!
記得小的時候,只要街仔頭或街仔尾有哪戶人家的女兒訂婚,大人們似乎就得挑著喜餅或踩著三輪車,以鎮上媽祖廟口為中心,然後沿著馬路兩旁,挨家挨戶分送。一方面讓大家沾沾喜氣,一方面藉機昭告親朋好友,左鄰右舍,女兒已找到理想歸宿,其他的少年家,嘿!嘿!就不要再窮追猛想囉!另外,若是有哪家辦起喪事,也幾乎是採取互助的方式,左鄰右舍婆婆媽媽們,只要誰有空,誰就自動過來幫忙,縫製喪家用的喪衣,摺摺紙蓮花、金元寶,或是幫忙打理喪家的三餐及祭拜等用品。除此外,地方上的一些主事者,也會主動出面協助喪家料理後事。那樣深具人情味的處理方式,和因應現今工商業社會衍生出來的殯葬業,商業化處理方式,兩者對照起來,前者雖然繁複點,但是感覺多點溫馨。
「好事、壞事,最後都成了好事」。
因為,在那樣物資困頓的年代,生長在食指浩繁的家庭裡,我們並非隨時都能夠品嚐精緻的糕點或是享用豐盛的大餐。還記得當年訂婚喜餅,方方正正的紅色喜盒上,印有龍鳳呈祥的圖案與字樣,裡頭通常有兩種口味,一種是油蔥豬肉餡兒,咬下去還有冬瓜糖的那種甜中帶鹹的口味,另一種則是純甜口味的鳳梨餡兒或紅豆餡兒。反正不管裡頭包了什麼餡兒,都蘊藏著一種特殊的情感,那是我們奢望擁有的幸福與甜蜜。
因此,只要那樣的日子到來,當天心情就特別愉快,滿心期待阿公從廚房拿出那把剁肉的大菜刀。這時候,所有的孩子會自動一字排開,屏氣凝神的盯著阿公佈滿老人斑的手,精準的劃下第一刀、第二刀、第三刀、等第四刀結束的瞬間,紛紛伸出小小的雙手來。阿公從來都不偏心,總是把大餅切得分毫不差,恰恰八等分,再把它分送到我們期待的小小掌心。這時候,我們總是滿心歡喜的捧著喜餅蹲在屋簷下,先伸出舌頭來,仔細的舔掉黏附在手指頭上的芝麻後,才慢慢的享用著手中難得的糕點。
至於喪事,我們家從來不忌諱。因為,母親生前常告訴我們:「只要心存善念,就不用害怕死去的人。『那些人』只不過先我們一步,隨佛祖去了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可以在心中默念『阿彌陀佛』,讓往生者一路好走」。
老實說,至今我其實還挺懷念有錢人家「熱鬧非凡」的「喪事現場」呢!在我童年的記憶裡,那盛大的鋪張排場,可一點也不輸給逢年過節時,廟口廣場的大拜拜與野台戲碼呢!因為,出殯的前一晚,除了普渡時用的祭品堆得滿山滿谷外,「大豬公」總是吸引著我的目光。我喜歡仰著頭對著「大豬公」嘴裡的柑橘冥想,待會兒會是哪個倒楣鬼吃到它,不就跟「大豬公」間接玩親親,光想像那逗趣的畫面,就足以讓我樂上半天呢!另外,供桌旁邊葷的、素的粽子,更是一串串的擺滿一籮筐。而我們最期待的,其實是桌上那一包包誘人的糖果和餅乾,因為那是「師公」待會兒帶領喪家做法會時,灑給看不見的孤魂野鬼享用的祭品,我們這群湊熱鬧的「貪吃鬼」,名正言順就成了最佳的臨時演員。完事後,還會和鄰家大哥哥、大姊姊比較,誰搜括的「戰果」最為輝煌。有時到了深夜,喪家還會加演一場「目連救母」的戲碼,從小感情豐沛的我,非得看到一把鼻涕一把淚,才願意跟著大人們紅著眼眶回家。
高三那年,外婆過世,我向學校請了假回去奔喪。出殯當天,除了吹嗩吶的、敲鑼打鼓的、透過擴音器震耳欲聾外,舅舅們還花錢請了「五子哭墓」來權充場面。至今,令我感到不解的事是,幾乎在場的所有長輩們,眼淚的收放,可以操控自如到像水龍頭的開關一般。因為每當法會做到某個階段,「師公」就會要求披麻帶孝的孝子孝女們,手持一炷香跟著跪拜,我注意到在場的婆婆媽媽們,通常都能夠瞬間「變臉」,轉身以「孟姜女哭倒萬里長城之勢」,撲跪在棺木邊,哭到聲嘶力竭,淚如雨下。但是「師公」的祝禱詞和「嗩吶陣」一停,她們竟能立即掀起頭上的麻罩回神,若無其事的繼續聊天打屁,甚至有說有笑。同樣的動作反覆了幾次後,我不得不佩服她們的哭功和演技真是了得!
這樣的疑惑,直到幾年前母親過世,帶著孩子回家奔喪,終於獲得嚴苛的考驗。同樣的場景,小姑姑在法事現場,鄭重其事的把我拉到一旁耳提面命一番:「妳,身為長女,待會兒『師公』要你(妳)們跪拜的時候,妳千萬要記得帶頭跪地邊爬邊哭『阿娘啊!』,一定要哭哦!否則別人會說你(妳)們不孝。」至此,我終於恍然大悟,原來許多大人的「哭」是要表演給別人看。而不是發自內心的感傷,天呀!孝不孝順,竟然是以「哭不哭」來評定,這是哪門子的邏輯啊?這麼不合理的陋習,竟然還存在21世紀的今天啊!看來天生多愁善感,淚腺發達的我,也要舉雙手投降。當時我迫於無奈,雙膝跪地時,即便前一晚因為思念母親哭腫了雙眼,可是當下還真的一滴眼淚也擠不出來。我一想到四周有這麼多隻熟悉的,陌生的的眼睛窺伺著、期待著,一顆心竟隨著時間一分一秒的往下沉……。因為,我對母親的思念與情感,豈止一哭得以表白與宣洩。至今我仍深信,母親在天之靈,一定不忍心責備她這個天生不具表演細胞的心肝寶貝。
反倒是事後,每每憶起母親生病之初,為了能就近照顧,陪她做復健,曾經辭去工作一段時間。也因為這樣的機緣,讓我們母女在心靈上,有了更深層的激盪與共鳴。那時,母親因中風的關係,話說得含糊不清,意識其實還蠻清楚的。每到黃昏,我會推著輪椅,而我那寶貝老么,就甜蜜的綁在外婆的胸前,祖孫三代就這樣沿著林口長庚的人工湖散步。偶爾停下腳步,看著湖中的魚群自由自在的穿梭,讓林間舒緩的和風暫時拂去身上淡淡的藥水味兒。總覺得母親心事重重,已無心融入這悠閒的黃昏,她不止一次含著淚拉著我的手,愧疚的說:「妳身為長女,為了這個家,犧牲讀書與工作的機會,成就了弟妹,妳會不會怨媽媽?媽媽總覺得對不起妳和哥哥……。」「相君還在大學唸書,妳要代我照顧他,將來…...。」想著母親一輩子為這個家庭無怨無悔的耗盡所有的青春,油盡燈滅前,拖著滿身的病痛,消瘦的臉頰,哀怨無助的眼神,掛念的竟是自責無法給心愛的寶貝更好的生活條件與教育環境;割捨不下的,仍是肩上甜蜜的沉重負擔。這樣的母女話別畫面,如今不斷的在我的腦海裡停格、倒帶,往往讓我輾轉難眠,哭到完全不能自己。此刻,我只想跟母親說:「您的寶貝,一點兒都不怪您!我們感恩您給了我們困頓的環境,培育了我們越挫越勇的堅毅個性。若有來生,我們願生生世世投胎再當您的子女,想孝順您的心依然不變。」
今天身為長女的我,僅以此文告慰父親、母親在天之靈:您們放心不下的寶貝老么,再過不久,也即將在哥哥和我的主持下,完成終身大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