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竹密何妨流水過,山高哪阻野雲飛
─詩人向明談詩


「詩者,思也。」所謂「詩」就是一種思想,所以詩人必須先充實內在的涵養,具足了自己的思想和觀點之後,才可能成為一個詩人。

寫詩是一種非常寂寞、清苦的行業,如果耐不住寂寞,無法從寂靜中汲取生命的精華,就可能像現在很多的詩人一樣,一輩子都搞不出一個名堂出來。因此想成為一個好詩人,一定要下很多苦功,從「多讀,多看,多寫」下手,而且傳統的古典詩詞正是最佳的典範。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到處都有詩的因子存在,只是端看自己是否有足夠敏銳的觸角去發現罷了。

在市場經濟無孔不入的今日,作家們所面臨的困境正是如何從製作文化商品的寫作中提升,但吊詭的是,陷在這資本主義無邊無際的渦漩中,卻似乎永遠逃脫不出來。因為「詩」永遠無法商業化;也就是,詩沒有利用價值。

回首五十年來的寫詩生涯,那些詩人們所辛苦創辦的詩刊都是自掏腰包出版的,而這些資本累積下來至少也有一、兩億元,可以蓋好幾棟大樓了,但這些艱辛的過程卻無人能理解。

如果一個詩人要想寫出好作品的話,一定要歷經各種苦難,從逆境的考驗中才能體會出人生的各種況味,如果一切都很順利的話,怎能寫出好作品?詩是由兩大要素所組合成的──形式及內涵,然而,文字表面的形式很容易學到,但文字後面的內涵則很難模仿,因為那是詩人集其一生的歷練所凝聚而成的。

以詩人洛夫為例,他的詩以意象的創造力及過人的機智聞名於詩壇,閱讀其詩作時,我們常為其詩中驚人的創造力所折服,但有誰知道那背後是累積了多少年的工夫才形成的呢?譬如:洛夫的詩集“石室的死亡”即是描繪其歷經八二三砲戰時,九死一生的心路歷程,慘烈的戰火正是他一生中寫詩最佳的源頭活水。

另外,素有詩壇苦行僧之稱的周夢蝶則出身於軍旅生涯。早年他在街頭擺書攤謀生,慘淡經營下,每天若能賺取一個饅頭錢就滿足了,後來因體弱多病,把胃也切掉了;終其一生都過著清苦耿介、與世無爭的生活。所以詩人是一種非常殘酷的行業,因為他們面臨最大的挑戰就是資本主義所帶來的各種有形和無形的壓力。

每個詩人都覺得自己寫的是好詩,但真正的好詩則要經得起歷史的考驗,譬如很多新世代詩人為追求創意而寫一些搞怪的詩,讀來實在令人不敢恭維,但換個角度想,其實這是詩人在追求創意的一個過程罷了,所以我們應以一種寬容的態度來同情他們。

而今日詩被冷落的問題,追究起來,其實是詩人自己要負責的,因為詩人的形象是被詩人自己所破壞的。
所以詩人若能拒絕成為政治及商業的工具,保持客觀及中立,真正的好詩才能產生。

「夫詩,溫柔敦厚者也。」「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誠然,“詩”是一種最溫柔敦厚的教化,在這個追求浮華與享樂的時代裡,讓詩點燃一盞心燈,照亮紅塵中迷失的心靈!